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道爾頓制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道爾頓制是由美國的帕克赫斯特女士于1920年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所創。正如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破壞了產品的多樣性一樣,帕克赫斯特女士認為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完全泯滅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基于此種情況,她主張通過改組課堂授課方式,將學生從以往固定的學校組織中釋放出來。
一、道爾頓制概述
(一)道爾頓制內容1.無課表上課道爾頓制完全打破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課表束縛,將每門學科分為若干段,每一段都有明確的要求和完成的標準,按月或周分配。教師會將學生在某一階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以合同的形式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為了監督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一段任務的學習之后,教師會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通過的學生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2.實驗室授課道爾頓制取消了傳統的班級和年級,建立了實驗室。實驗室內配有各種相關參考書籍、圖標以及儀器等,供學生學習使用。每個實驗室均配有指導教師,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學生提供指導。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后,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共同學習。如果認為自己在該實驗室的討論學習可以結束了,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離開,進入自己希望進入的另一個實驗室。3.“表格法”評價機制為了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度,教師把一個學期必須學習的內容編制成計劃進度表,并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進度。
(二)道爾頓制原則1.自由原則這指的是教師“放權”給學生,在教學中,使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權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自主選擇科目和學習內容自主計劃和安排學習時間,不受上課時間表的束縛自由出入試驗室,靈活展開學習討論等。2.合作原則道爾頓制打破了班級的界限,使得不同年齡、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團體生活中自由地進行活動。學生之間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合作,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讓學生建立親密友善的同學和師生關系。3.計劃原則該原則主要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擬定學習計劃,支配學習時間。由于課程表的取消,學生需要制定自己的時間“預算”,根據預算的具體情況在規定時間內自訂計劃,自主學習。
二、道爾頓體制在我國發展
(一)在我國發展的歷史20世紀初,隨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西方進步思想開始傳入我國。伴隨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道爾頓制開始進入國民視野,帕克赫斯特本人更是親自來到中國宣傳。反對班級授課制,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同伴合作的體制思想,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者和理論家所支持,各地紛紛掀起效仿道爾頓制的熱潮。上海的吳淞中學率先實行這一體制,此后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到踐行道爾頓制的行列當中。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廖世承主持下的東南大學附中道爾頓制實驗,其可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實驗科學化的典范。然而,道爾頓制在我國短暫輝煌后開始迅速降溫,到1930年便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場熱潮在我國的興起與衰落的過程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盡管如此,它對中國的近代教育仍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道爾頓在我國失敗的原因分析1.道爾頓制自身的局限性(1)夸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道爾頓制采取個別教學的方式,要求教師盡可能少地干預學生的學習。然而,在不具備具體系統知識的框架之下,自主課堂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學生知識與學習動機的建構。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習動機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控。然而在道爾頓制的要求下,這種靈活性反而被僵化了。教師預先規定固定的內容讓學生自學,使得教師無法預見課堂當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不能知曉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預期和即時反應,自然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不同年齡和學級的學生自制力是不同的,一些相對懶惰的學生很難貫徹自主學習精神。因而自主學習體制容易造成學生的放任自流,甚至造成逃學、逃課現象。(2)學習內容制定的“教師中心性”道爾頓制看似盡可能地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在最重要的課程內容的制定上卻違反了這一基本原則。由于制定課程時,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及對學生的了解,所指定的課程必然容易陷入“教師中心性”的誤區,不適應學生的知識建構。學生甚至不明白自己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和作用何在,他們只具有學多少的自由,而缺乏學什么的自由。(3)教師力量的缺乏在道爾頓制的要求下,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困難時可以要求教師講解。然而,這在無形中對教師的要求加大了。由于自主獨立學習,學生產生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個人屬性,使得教師無法進行團體講授。長此以往,對教師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就更高了,使得教師的精力難以跟上教學的需要。2.道爾頓制在我國的不適應性(1)教育體制改革應以國情為參照道爾頓體制傳入我國的時候,中國剛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走了出來,建立了民主共和國,政局還不穩定,投入在教育上的經費自然也是很有限,有限的教育經費無法滿足教學實驗室的建立以及所需設備的購買。另外,學生難以轉變對自主學習的認識,教師的數量和素質也無法滿足道爾頓體制的要求。(2)教師素質與要求的脫節道爾頓體制對教師數量和素質的要求很高。首先,由于教學實驗室的建立,教師必須在實驗中對學生的學習困惑進行指導,這使得教師的工作時間在無形中延長。其次,在班級授課制當中,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都是由教師決定的,然而在道爾頓體制下,教師則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學生問什么,教師答什么。這對教師的素質產生了極高的要求。(3)推進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的疏離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一個西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喪失中國傳統教育形式和觀念的過程。廢除科舉、建立學堂等一系列改良方式都是效仿西方的教育方式。誠然,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如果盲目地徹底顛覆我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傳統,將它們一刀切地全部丟掉,勢必也會造成國人的不適應,并最終導致教育改革的失敗。
(一)將新式教育理念與國情結合起來教育文化的引進和推廣必然會受現實環境的制約。西方的教學觀是根植于西方的價值觀之下的,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國的教育現實。我國的教育不應該全盤接受其他國家的教育經驗,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
(二)努力提高我國教師的自身素質相比傳統教育方法,道爾頓體制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更高。要想全面貫徹基礎教育改革就必須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加強師范生在校期間專業素質的培養嚴格教師行業準入制度,提升教師資格考試的專業性定期對在崗教師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予以處理。雖然道爾頓體制在我國的廣泛實驗和引入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關于教育體制的改革在我國仍然在進行,“杜郎口”模式、北京十一學校的“走班制”等都在我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杜郎口”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改為課上學生討論、教師予以適當指導和干預。這體現了道爾頓模式當中的合作和自由精神。北京十一學校的“走班制”改變了傳統的固定班級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參與課堂的互動與討論。這在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是一項很大的突破,它符合道爾頓制的三項原則,同時又符合中國的特點。這兩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均成績優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足以證實這種模式在我國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道爾頓模式的確是教育界一項十分偉大的體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必須適應我們國家自身的實際情況,每個學校又要根據自己學校的特殊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不能盲目地模仿。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經襲來,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先進教育體制的指導下,積極地尋找適合自己的改革之路。
作者:申麗娜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