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教育管理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企合作辦學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最優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開展校企合作的主體無外乎就是學校和企業,但最終的落腳點仍然在學生身上,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就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這一環節是不到位的,嚴重影響了校企合作對學生培養的實際成效。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改變高職院校傳統教育和管理模式,順應職業教育環境的變遷和發展趨勢,成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關鍵在于學校與企業的緊密配合,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可以為企業儲備優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的素質,可以使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行業、社會的需要,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有力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對學校和企業具有重要意義。開展校企合作的關鍵是建設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可以分為校外實訓基地或者頂崗實習企業和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兩種。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資金支持,以學校為主組織實訓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實訓基地,則是由學校選派教師指導、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車間一線開展實習或工作,場地、設備、技術都由企業提供,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筆者所在學院與中百集團、海信科龍集團的合作,各年級成立了中百班和科龍班,校企合作班要求以“準員工”模式管理。然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兩種校企合作過程中,其內容和模式有較大的區別。對于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而言,因地點在學校范圍之內,進行教學和管理的教育者幾乎全部由校內專業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擔當,加上其管理與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和學校日常開展的教育管理工作無異,這樣的校企合作毫無創新性。而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則有其特殊性。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將工學結合模式定位為“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并引導性地規定了內容,即要求“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同時規定了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時間、教學地點和考核方法。也就是說,校企合作中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地點在企業,時間為半年或更長,內容是將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一體化,主體則是學校和企業雙方。這就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課題———生產型實訓基地學生教育管理問題。因此,我們所開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要研究學生的特點、學校的教育規律,還要研究企業的特點與規律,這樣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中學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1、對校企合作中學生教育和管理主體認識的模糊
從企業角度來看,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企業不再是外在輔助條件,而是辦學模式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許多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的合作關系只是把企業作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載體,致使企業處于被動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應該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業要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而且在選拔人才、制定課程、學業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企業自身的需求,從而充分體現出企業的能動作用。從學校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在建立學生管理制度、學生行為規范甚至組織學生活動中不僅要考慮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共性,更應考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一般來說,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等,并能夠解決生產實際操作難題。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責,但是如果沒有企業的參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就是一句空話。而現實中,不少學校管理者和企業都往往認為,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要在學校課堂或者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進行,企業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這樣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統一關系。
2、校企合作中學生教育管理制度構建滯后及越位與缺位現象嚴重
高等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建立或重構辦學模式時,要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和潛力重構。而不少學校為了形成某種模式生搬硬套,不考慮自身情況,不僅思想認識、課程、管理、實習機制等方面欠缺,在學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視不夠,其結果往往是學生苦、學校累、企業也抱怨不已。當前,在校企合作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合作協議的起草、合作機制的構建、合作步驟的實施、合作活動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學校為主,由學校來組織安排,企業只是被動地配合校方的工作。學校的“越位”導致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辦學積極性明顯不高。此外,學校與企業缺乏有效的聯動,將學生投入企業后,對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心理、企業文化等沒有跟進實施教育,對學生實習中出現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學、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引導和解決。學校的“缺位”導致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
三、構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議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本文認為關鍵要加強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構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視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前的教育和學習,加強實習期間的教育和管理,嚴格實習后的考核評價,這樣才能確保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目標落到實處。
1、工學結合及頂崗實習前的教育管理
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由于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于自我覺醒、自我確立的階段,思想格外活躍,觀念容易改變。比如一些學生可能會對工學結合不理解“,為什么不是別人去而是我去”、“是不是學校送我們到企業從中得利”等。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在接到參加工學結合任務后躊躇滿志,但又感到自己缺乏專長,缺乏核心競爭力,對即將面臨的工學結合或頂崗實習感到恐慌心態,“我要怎樣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問。因此,在崗前教育中,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讓學生明確工學結合的目的、意義和崗位要求,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和更廣的社會背景中去看待問題,指導學生從以往的學習經驗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2、工學結合及頂崗實習中的教育管理
學生在剛進入企業的時候往往能夠服從安排,遵守企業的紀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鮮感逐漸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和困難導致的退縮情緒。因此,在這階段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別注重及時跟蹤,適時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轉變思想。要根據不同年級、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如輔導員可以與學生一起參加實習、定期到不同的實習單位走訪或通過網絡等方式了解學生實習情況,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問題;在活動組織上也應根據企業生產情況、學生時間情況等因素以靈活形式進行;學院派出的指導教師不僅要和企業保持聯系,還要在實習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既成才又成人。企業也要選拔指導教師專門負責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開展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幫助學生既練技能又學做人。校企雙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將搭建起全員、全社會育人的架構,極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此外,工學結合及頂崗實習中的教育管理還需注意:一方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護學生,那樣無益于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得到相關學習、工作生活的經驗。另一方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業的角度,為企業說話,這樣往往無法帶給學生深刻的感受,甚至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3、工學結合及頂崗實習后的教育管理
在學生結束工學結合或者頂崗實習活動后返校的這一階段,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仍然是對實習期間的考核、評價、總結等,因此其仍然是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采取總結報告、授課、座談討論、經驗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結合實習,搞好總結,使他們能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不斷改進、提高。通過師生座談會,老師和學生把頂崗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的經驗、企業的反饋和今后的方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通過頂崗實習,可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只有這樣校企合作才能產生實際效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切不能因為存在些許問題就放棄或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