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企合作模式高職管理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高職教育上升為內涵式發展,高職教材開發的滯后性對教育效果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文章從教材內容、配套資源、合作深度三個方面剖析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材開發理念,引入“互聯網+”技術的思維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教材開發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問題分析
(一)教材內容弱應用強理論,滯后于崗位實際需要首先,與其傳統本科教育相比,培養能夠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也應以這一根本任務為出發點。然而現階段一部分高職管理類教材卻成為了本科教材的“壓縮餅干”,一部分成為了中職教材的“發酵饅頭”,還有一部分則是本科教材+中職教材的“綜合體”,以上三種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模式都不約而同地對相應參考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刪減或增加,從而最終構成了新編高職教材。經過此番同質化加工產出的高職管理類教材,大多在形式和內容上趨于雷同。此類教材實踐操作環節設置上量明顯不足且缺乏連貫性,必備理論知識編寫也不完整且缺乏針對性。其次,在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前期,由于人員、資金、時間和技術等諸多問題,造成對行業、企業與崗位的調研深度、廣度與針對性嚴重不足。在缺乏事實依據的前提下,大部分教材開發無法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展開相關工作,也無法將行業新動向、崗位新技術與新規范,尤其是區域范圍內行業新需要編寫入教材中并對其進行及時更新。如此不同程度地閉門造車,使得新開發出的教材明顯滯后于行業、企業發展新需要,所含知識缺乏前瞻性、適應性。教師若完全依照教材中編寫的內容授課,學生基于實際社會經歷和以往積累的認知,會對課本所示知識產生諸多質疑,最終影響到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最后,2019年由國務院印發的《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現有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過程中,由于編寫團隊關注的視角沒有及時更新且缺乏對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的詳細梳理、分解、整合,因此除少部分教材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中偶然有少部分內容與資格考試范圍有所交叉,其余大部分管理類教材并未有意在教材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內容間形成有效銜接。
(二)教材配套資源單一,總量不足以往高職管理類教材的營銷側重于在數量上勝出的粗放式競爭,但是隨著我國高職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此類競爭焦點也隨之發生轉移,將逐步過渡為強調完善配套、提供優質教學服務資源的內涵式競爭。隨著高職管理類教材營銷焦點的轉變,教材開發工作也應緊跟市場脈搏,做出升級與更新。但是縱觀目前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現狀,由于編寫者能力不足、編寫投入有限、編寫團隊單一化、行業信息滯后、功利化心理等原因,導致與教材相配套的立體化、多樣化教學資源存在量嚴重不足、開發精度不高、呈現形式陳舊且單一等諸多問題。
(三)校企共編教材停滯于松散的淺層面合作目前高職管理類教材編寫團隊成員來源大多比較單一,幾乎以在校教師為主力軍。教師的加入雖有助于構建完整的教材知識體系,但由于大部分教師行業工作經驗嚴重不足,從而無法準確地以企業視角進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材內容的選取、教學任務設置與教學內容描述,也無法將崗位最新動態及時反映。部分教材雖有邀請企業或行業相關人士加入,但由于教材開發周期長,見效較慢,再加上校企間并未就教材開發相關事宜達成共識,如:教材開發中雙方責權劃分、團隊組建與管理、角色定位與分工、投入與回報等,因此大部分校企共編教材多采取不定時、淺層合作的方式進行,合作過程中的順暢的溝通渠道也尚未建立,最終導致校企共編教材合作效果不達預期。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建議
(一)反映高職特色,培養綜合能力首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應綜合考慮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對應崗位群以及高職學生認知特點。在教材內容選取上,以專業群崗位能力為主線,圍繞相應崗位工作過程,以模塊為單位從而組織設計相關內容,其中核心理論知識適用、夠用、實用,重在崗位操作技能分解、提煉、整合與序化;其次,充分考慮到高職管理類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教材內容難度應由淺入深,呈現手法可多樣化、形象化,從而有效消除學生與所授知識間的距離感,引導其循序漸進地完成由崗位新手向熟手的轉變;再次,專業資格證考試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崗位實際工作要求,因此部分管理類教材應與相應考證內容相銜接,如高職管理類教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職業資格證書——人力資源管理員(國家職業資格四級)。在保障工作過程完整,工作任務準確的前提下,教材編排時可選擇性地將部分資考證內容融入教材中,并通過后續教材配套資源的建設,更好地實現“教證結合”;最后,教材任務編排上,應注意學生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如:團隊協作力、溝通表達力、抗壓力、創新力等,以及教材內容中注意導入典型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逐步完成對不同類型企業文化的了解、探索、適應與接納,從而助其形成綜合職業技能以及完成由學校人向職場人的轉變。
(二)完善教材配套資源建設管理類課程所涉知識具有抽象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因此在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過程需要除教材以外的更多配套資源支持,方可獲得更好地效果。完善的教材配套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課堂內、外還原崗位實踐活動,實現其動態化。[2]基于以上考慮,首先高職管理類教材開發中應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資源。現有配套資源多為課件,應進一步建立包括如企業案例集、企業人事訪談、任務示范視頻、任務實施指導手冊、資格證輔導視頻等形式多樣化的教材資源庫;其次,可用立體化的方式呈現配套資源。高職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再加上管理類問題的復雜與綜合性,因此配套資源展示形式盡量少用純文字性表述,可采用以圖示、音頻、視頻等展示手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加相關內容的可視性;最后,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配套資源獲取的便捷性與實時性,例如:通過網絡平臺、二維碼、光盤直接獲取,從而保證配套資源效用最大化。同時,教材編寫團隊通過“互聯網+”能夠更為便捷地定時更新配套資源內容,確保行業新動向、崗位新需要及時到達授課對象視線范圍內。
(三)健全制度,加大投入,深入校企合作首先,制定教材團隊遴選制度,建立互補性團隊。高職管理類教材編寫團隊應當由熟悉學生認知規律、教材編寫規范的專業教師隊伍以及擁有崗位豐富實戰經驗的企業人員構成,從而實現編寫過程中的互補。在團隊組建過程中有一點值得關注,企業人員的來源不必一味追求大企、名企,亦不必完全來源于中高層管理者,應綜合考慮其在專業領域的建樹、對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理解度、對高職學生認知規律的掌握度、語言表達準確及提煉度以及對教材編寫工作的責任感等;其次,編寫工作開始前,必須書面落實各編寫成員的責任與權利、定位與分工、投入與匯報等具體事宜。編寫過程中,雙方通力協作、各司其職,例如:教師方擅長教材整體脈絡與框架擬定等編寫規范的制定,企業方則擅長工作過程設計、任務分解、一線資料收集等方面;再次,教材開發是一項系統、持續且艱辛的工作,教材主體部分完成后,后續仍然需要不斷更新來自企業一線的真實、典型工作案例以及行業最新動向,因此教材開發團隊的溝通應常態化、規范化及制度化,從而保障工作的持續推進;最后,校方應加大對教材開發的配套經費及制度支持,例如:建立撥付經費制度、教材編寫激勵制度、教材評價及獎勵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將成為確保校企共編教材穩步、持久、有效推進的堅實后盾。
【參考文獻】
[1]吳立波,吳回生.職業資格制度改革與職業教育的關系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8(9):59-62.
[2]劉永超.高校教材配套資源建設[J].職業教育,2014(9):154-155.
作者:張海燕 單位:重慶市科創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