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兒童藝術審美認識發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兒童的藝術是兒童審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在本質上,它是一種過程,一種思維,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兒童的科學也一樣,它不僅僅是兒童所能理解的科學知識和粗淺的科學經驗,更為根本的,它是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質疑和解決疑問的過程,它是兒童用認識手段對世界進行把握的一種方式。兒童的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兒童的審美和認識的關系。
一、兒童的藝術的發生
南京師范大學的邊霞教授曾經專門論述過兒童藝術發生的問題,她認為:
1.兒童藝術發生的基點是先天性,即集體無意識和生命的生理基礎;
2.兒童藝術發生的原動力是兒童的精神需求;
3.兒童藝術形態的發生源自于游戲;
4.環境是兒童藝術發展的外部條件與契機。劉曉東教授認為,兒童的審美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兒童具有生理層面的審美,他身體的曲線、呼吸、脈搏、心跳的節律等等都是生命自組織系統在生理層面審美的結果;其次,兒童在本能行為層面上也有審美,胎兒聽到音樂會寧靜安然;再次,當兒童在1歲半時掌握了客體永久性概念之后,他便開始逐步具有了“意識層面的審美”。從這時開始,你會發現兒童開始涂鴉,開始伴著音樂自由舞蹈,喜歡聽故事、念兒歌,到3歲以后,還開始喜歡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角色游戲和戲劇表演。兒童在意識層面的審美主要是通過移情和抽象來實現的。移情是主體將自身投向外部世界,是主體將自己的感受加之于外物。抽象(非理性的)是主體順應于外部客體,被外部客體引導。移情類似于認識過程中的同化,抽象類似于認識過程中的順應。用審美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在3-6歲的幼兒身上是很普遍的,而且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越明顯。
二、兒童的科學的發生
科學的本質在于質疑,對周圍世界提出疑問并解決疑問。兒童的科學也是兒童對周圍的世界以及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發問并尋求解釋的過程,它是主體對客體的探索,只有在兒童能夠將客觀物體與自己分開,并以此作為思考和探究的對象時,它才會發生。因此,兒童的科學與兒童的藝術不同,它不是先天就存在,而是后天獲得的。在兒童最初的世界里,物我之間是混沌不分、糾纏不清的,當兒童能夠將物體與自我作為客觀對象來審視時,他就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為什么星星會發光?為什么老虎會吃人?為什么天上會下雨?為什么小鳥會飛?小雞在地上走?我從哪里來?……一切天經地義的事情在他們的頭腦中都產生了疑問,企圖尋求一種合理的答案,這就是2-3歲以后的兒童經常發問的原因,也是兒童科學的發生與開始。從那時開始,孩子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他們不僅用提問對世界進行探索,還經常用動作來探索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例如將鬧鐘拆散了架,將錄音機弄得不響等,還有些孩子將玩具翻來覆去在地上擺弄、敲打等。由于兒童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依賴于兒童認識能力的發展和主客體關系的演變,因此兒童的科學的發展帶有明顯的主體認識能力發展的特征。幼兒在認識發展上處于主客體互滲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中往往夾雜著主體內部的東西,如想象、幻覺、期待等等,幼兒的科學學習才從啟蒙意義上的科學學習逐漸過渡到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學習。
三、兒童的藝術與兒童的科學的內在聯系
兒童的藝術與兒童的科學之間存在著一些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主要表現在:
1.兒童的藝術是先于兒童的科學而存在的,兒童的科學是在兒童思維發展的基礎上對兒童的藝術的分化,但這種分化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在兒童的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著兒童藝術的痕跡。如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解釋中,帶有明顯的主觀想象和具體形象,這些都是藝術的典型特征。而兒童的藝術中,也不可分離地具有兒童的科學認識的特征,如在兒童的早期繪畫中,則體現著審美和認識平行發展、交互影響的特征,在認識發展水平較好的兒童身上,他在繪畫時會表現更多的細節,他的畫面內容會更加豐富。
2.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把握往往是用一種天然整合的方式進行的,他們沒有將藝術與科學的方式截然分開兒童的藝術與兒童的科學不僅僅是體現在各自的形態活動中,而是以思維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兒童的生活、游戲、學習的各個方面。
3.兒童,尤其是幼兒的科學認知具有明顯的具象性的特征,形象、畫面、動作是他們思維的中介和符號,這和兒童藝術的表現方式是不謀而合的幼兒對世界的思考模式是圖畫式的,抽象和理性是他們心靈的冷風。
4.兒童在審美過程中運用的移情和抽象方式與兒童科學認知過程中的同化和順應具有類化的一致性“移情類似于認識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同化,即主體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下把握客體,使其服從于自己。而抽象則類似于認識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順應,即主體要否定自身,它順應于外部客體;它不是主體同化客體,而是主體被客體引導?!?/p>
5.兒童的藝術活動,如唱歌、跳舞等是兒童藝術的表現形態,但是只有當兒童產生審美體驗時才能稱之為藝術活動,否則就只是機械的模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同樣,兒童科學如果沒有產生好奇,沒有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兒童科學,而只能是機械的操作和被動的接受。兒童藝術與兒童科學是兒童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動手動腦,用心靈去感知和反應的創造性方式,是兒童身心交融地進入自主游戲狀態的結果。
6.兒童的年齡越大,他們的思維越加分化,藝術思維會逐步集中地反映在藝術活動中,科學思維也逐步集中反映在科學認知活動中但這種分化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藝術活動中會有科學的影響,科學活動中也會有藝術的影響,只不過各自的特征會更加鮮明一些。藝術與科學的發展,只有經歷了兒童期的充分融合與滲透,才能發展得更加健全和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