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物理教學德育教育融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的德就涉及到德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實施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基礎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一方面可以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讓學生獲取基本的物理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實事求是、勇于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擺在廣大物理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話題。對此我進行了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提高教師自身道德修養,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
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其自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有著最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提高教師自身道德品質,使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效仿的楷模,真正做到教書育人。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理想、原則、信念、興致、趣味、好惡、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準則在教師言行上到得一致、和諧,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靈中的火花。”這指出了教師道德品質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影響作用。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既要言傳又要身教,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教師要熱愛教育工作,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想學生之所想,以更大的工作熱情與激情參與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來,為學生的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還要有認真踏實的求實精神。光是工作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踏實的求實精神,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做到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認真求知,不斷探索,不畏艱險,勇攀知識高峰。同時既要做到專又要博,認真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做一個創新型、求知型的現代教師。總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我們要不斷提高道德品質,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贏得學生的尊重,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第一,利用我國古今物理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文明古國,在物理學上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對世界與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教學中我們要多方收集資料,利用我國古今物理取得的成就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我國古代關于科學技術的論述,在許多著作中都有涉及,如《天工開物》《夢溪筆談》《齊民要術》等等,這些在當時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其他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指出從中國傳向西方的科學技術達26項之多,足以說明當時的中國物理科技所取得的成就。解放以來,我國在物質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超導的研究與實踐上也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原子彈、人造衛星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如在學習“聲現象”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聲傳播這方面的運用: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軍隊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這樣可以聽到遠處所有傳來的馬蹄聲,對敵人的偷襲及早做好準備。第二,利用科技人才奮發圖強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廣大科技人才堅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難所取得的。在教學中適時插入科技人員的事跡,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如在教學核能這一內容時,講述我國科學界“兩彈一星”巨星錢學森的事跡:新中國成立后,美國阻撓錢學森回國,他受監禁,遭迫害,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回國報效祖國的決心,即使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他強行記憶資料,仍不放棄研究。后來他幽默地說:“不讓我做研究,我會在這里(用手指頭)發展。”終于他沖破重重困難回到祖國,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三、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學態度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對實驗步驟、實驗數據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其中一個環節出現錯誤,哪怕是一個數據的不準確都會造成實驗現象不明顯,結果不準確,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學態度。任何一個成功的實驗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科學家經過無數的實踐與探索,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才成功的。如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自學成長的科學家法拉第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后,最終得出電磁感應的條件。物理史就是一部科學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求學史,我們要向學生講述科學家為求得真理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學習他們捍衛真理、不懈努力、嚴謹認真、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如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本杰明?富蘭克林在電學方面成就卓越,他曾嘗試用幾個萊頓瓶電死一只火雞,但不慎他自己碰及瓶子,被電流擊昏。他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放棄研究,相反他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空前的“風箏試驗”。他風趣地說:“當時,我本想電死一只火雞,結果差點電死一個傻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終發明了避雷針,并獲得了英國皇家協會科普利獎章。這樣的實例還有許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們不屈不撓的高尚品質,不畏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及嚴謹的求學態度,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激起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與思想的教育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的結構、運動形式及變化規律的科學。物質的運動與變化不是無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這些符合辯證法的觀點,如作用與反作用、壓力與支持力、正電與負電等,揭示了物質對立統一的規律;透鏡成像中,物距的量變會引起像的質變等,揭示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牛頓運動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歐姆定律等,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到來源于實踐,同時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平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教材,將教學內容與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加深記憶,同時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方法論的掌握,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概念的講述、習題的講解,實驗的探究中探究德育教育的因素,適時滲透,將德育教育貫穿物理教學的始終,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與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