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英中學教育對比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放”和“干”中學在觀察了一些英國的課堂教學之后,我發現,英國的課堂(即使是較好的學校)大多紀律較松弛,教師講解較少,而邏輯不嚴密,也不系統。但是他們能夠“放”而不怕。在我聽過的所有課中,幾乎所有教師的講解都只有15分鐘左右。而面對聽課者,他們似乎很坦然,一點也不感覺到自己在“偷懶”。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文化就是如此,即使在大學也是這樣,大部分課程時間,都留給了學生。同時他們注意“活”。這里的“活”,倒不一定是我們理解的課堂要多“熱鬧”,學生舉手發言的次數有多么多,互動有多么平凡,而是說他們注重學生自己實在而自然的活動。另外,英國教師對于學生的“放任”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且不說課堂上一盤散沙的狀況,就只要比較一下中英兩國人敲擊電腦鍵盤的方式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學生或成人敲擊鍵盤的動作都是“標準”的。
而在英國,我發現很多人的動作不但不“標準”,甚至錯的“離譜”。比如,經常見到一些人在使用電腦時,左右兩個食指滿鍵盤跳躍,尤其是看到是一個收銀員也是這樣時,我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英國本身就存在多種不同的“標準”動作。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教育應該放棄培養好習慣的責任。我只是認為,如果我們平時能夠給學生更加積極和寬容一點的評價,他們至少可以暫時“忘掉”激烈的中高考,而享受一下學習過程中自然成長的快樂。英國的中學非常重視勞動技術課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在我參觀的幾所中學中,每一所學校都設有專門的木工、鉗工、電工、管道工等教室,這些教室設施和設備儀器齊全,并且免費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培訓材料;每一門專業都配備足量的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和與文化課同樣的課時;為保證教學的質量,學科組成專門的評委對學生的考試作品進行評價。由于社會對這些專業工種的需求量大、收入高、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這些課程的一門或幾門,并且學得很認真、很投入,作業水平很高,很多學校的圖書室、展覽室所用的櫥柜都是學生的木工和鐵工作品,很多學生的家庭都使用著孩子親手制作的桌子和凳子。一位教師驕傲地說:“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培養的木工和鉗工,收入和醫生一樣多?!?/p>
盡管英國加強文化課特別是數學和理科的教學,但他們建立并堅持的旨在培養學生生活技能在“干”中學的教學模式,已形成了成熟的經驗和鮮明的特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學生主要在“聽”和“信”中學。教學方式呈現出注重集體活動,群體的班級教學;注重學生的集體意識,教學內容的選擇注重國家傾向,學生的發展注重同步性與整齊劃一性,強調群體的目標和利益,忽視個體的需求和價值,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抑,學生缺少創新與進取精神。我國的“師道尊嚴”使教師與天、地、君、親并稱,又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所以對教師絕對服從,“聽”而不言,“信”而不疑,從而導致課堂中學生的消極參與和氣氛沉悶。教師也隨時注意自己的“權威”形象,言談舉止莊重嚴肅,難以相信中國教師上課時會像英國老師那樣坐在桌上或把腳放在桌上?!敖滩粐?,師之惰”。
中國老師對學生成績的好壞負有重要責任,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也較強。教師成為課堂的絕對主體,學生不能創設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就成為必然的結果。把教材“晾”一邊中國中學的必修課程(基礎性課程)是12門: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音樂、美術、體育(涵蓋德智體美),選修課(發展性課程)包括知識拓展類、特長培養類、課程研究類、項目研究類、體驗感悟類;而英國中學的必修課除了我們以上的課程外,還有神學、哲學、美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等,選修課更是多種多樣。英國課程具有更大的彈性。所謂彈性指課程對于學科內容和標準的描述不再像過去那樣繁瑣、具體,而是更加突出綱領和原則,從而既給教師以更大的自由來突破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也給學生以更多的選擇來滿足其學習需要。比如,在我們考察的學校,師生們對于國家教材似乎沒有多大“感情”,全班的課本都“晾”在教室后面,只有上課時,才臨時每人發一本。教師并不一定照“本”宣科,而是通常會給學生分發自己的講義,教師再給學生一大半課堂時間進行活動,也沒有像我們一樣擔心無法完成課本上的教學任務。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在追求課程開發的自由,可見課程開發空間對于教師發展是多么寶貴。如果國家不把課程開發的權利適當還給教師,教師何以把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又怎樣改變以完成課本任務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雖然通過設立三級課程和強調教師自主開發課程等措施給予了教師更大的創造空間,但由于傳統的剛性管理一時難以改變,這些空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常常被擠占得干干凈凈。課程改革以學生為本英國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技能。新課程的目標將課程“每個孩子都重要”的五個目標當做課程變革的起點,既繼續承認學科的重要性,又強調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增長。
其新的關注點主要包括三點:第一,使學生成為成功的學習者,都能享受學習和取得進步。第二,使學生成為自信的人,能夠安全、健康和充實的生活。第三,使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能夠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如果說英國的課程改革由繁瑣趨向簡單的話,我們的課程改革則恰恰應該由抽象走向具體,雖然2007年的國家課程相對以往要簡單的多,但相對于我國課程目標來講,仍然是非常具體的,因而對于改變我國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倒不失為一劑良方。比如,雖然我們的課程目標也表明學生要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學習者,但除了號召大家成為終生學習者外,對成為怎樣的學習者卻始終沒有深入探討。英國新課程用“成功的學習者”來概括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具備的特點:具有掌握語言、數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習技能;具有創造性并且能夠自己確認問題;具有探究的思想和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交流;能夠理解自己的學習并從自身錯誤中進行學習;能夠進行獨立學習和與他人合作學習;愛好學習,具有追求進步的動機等。這種界定非常準確的概括了在信息千變萬化、問題層出不窮的不確定時代,人們應該具備的處理信息、確認問題和主動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化時代與人溝通、既從自我反思中獲取經驗又從他人交往中獲得知識的能力,有利于我國課程改革在目標上進一步具體化。英國課程改革重視職業傾向。英國教育中的職業化教育已基本形成一種傳統,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而中國的文化歷來是輕視職業教育的,尤其是在基礎教育中。其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為無法從事勞動的“書生”,而越來越多的單位也在抱怨大學畢業生無法直接就業。即便在目前職業技術人才開始受到重視,職業高中也在“抬頭”的情況下普通中學的教學依然是純之又純的“文化”教育,勞動技術課雖有開設卻不受重視。
教育應該是完整的生命教育,我國新課程所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不應只限于“文化”知識,還應該拓展開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并有選擇地接觸一些職業,以增強感性認識,并掌握基本技能。在這一點上,英國1988年的法案中采取中學和一些職業單位進行聯合教育的方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而且事實上在2007年的國家課程中這種傾向繼續得到鞏固。英國課程改革重視通過評價來促進學生更具個性化地發展,如關心個人幸福,經濟福利和理財能力等。評價的個性化使學習者有更多參與活動的機會,從而使他們能更好的展示自己,在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英國課程改革的新框架不只是把課程當做一套需要教授的內容,更承認課程是所設計出來的一套完整的學習經歷,包括上課、做事、學習慣例、以及課外和校外活動等。在“低班”的“優秀”學生英國中學按照學生單科成績的優劣分班開展教學。以英國伊頓公學(英國最著名的貴族中學)為例,升入伊頓的學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個學生的天分、特長、愛好都一樣。學校從每個學生考入伊頓的第一個成績起,在英語、數學、法文的每一學科下分別分出等級(班)一般14級,較小的學科相應減少。
它與籠統的快慢班不同,一個學生不是被籠統的歸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級里。如進入第一班的學生,即證明他在該科目已經有了超強的天份和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學習機會。而14班則相反,證明學生在該項目上天賦和能力較弱,缺乏自學能力。老師就要加倍細致、耐心,有時要一對一的個別輔導。對學生而言,不會因為被劃入“低班”而自暴自棄。因為一個學生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間的差異顯示出自己的優勢,同時產生的是“向自己看齊”,讓自己“全面優秀”的動力。同學之間也會注意到每個人各有千秋,你是“數學天才”,我是“文學博士”,增進互相尊重和友誼。每年通過伊頓考核,前幾名會升入更高班,每次“提升”班級,學生都得到更上一層樓式的鼓勵,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