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的素質主要包括精神境界、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所謂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面向全社會的教育,二是面向全部學校的教育,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四是面向學生各個方面的教育。總的來說,就是受教育者在先天生理條件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使他們的素質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教學過程。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歷史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低的窗口,也是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同時又是一個人文化素質形成的條件和基礎。本文談談歷史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三個作用:基礎知識的掌握、歷史技能的加強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一、基礎知識的掌握
歷史包括中外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凡是人類的創造都能涉及,凡是人類的智慧都囊括,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沒有昨天的文化,就沒有今天的文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努力學好歷史基礎知識為當代社會服務(古為今用)。中國是文明古國,曾創造過諸多世界奇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抓住機遇,努力學習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吸取外國一切有利于我們發展的東西,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輝煌(洋為中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之,歷史課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并做到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知古通今,融會貫通。
二、歷史技能的加強
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閱讀能力、筆記能力、填圖能力、鑒別能力、表達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歷史學科思維特點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思維是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又是一個比較和概括的過程。分析和綜合就是通過大量的歷史現象的對比而概括出它們的聯系。這些技能在歷史教學中都要逐漸培養起來。歷史現象紛繁復雜,歷史人物千千萬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福禍避趨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而像秦檜、、何應欽之流,貪生怕死、喪失氣節,為人們所不齒。但對有些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岳飛等,我們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評價,要教給學生一個明辨是非的標準,使歷史學習和政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三、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優秀的文化遺產,長城、故宮、天壇、都江堰……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必然增添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華民族精神,也一直維系著華夏炎黃子孫的團結和統一。歷史是人們活動的有機構成,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古,有的遺臭萬年。從認識歷史人物中,學生就可以明白應當做什么樣的人、不應當做什么樣的人,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觀的形成有一個正確的導向。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是培養愛國主義品質和積極進取精神。歷史教學應突出具有優秀思想品德的楷模,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培養學生勇于變通、開創未來的創造精神。歷史學習更要胸懷祖國,借鑒過去,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任重道遠的青年一代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將來走向社會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