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美育融入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美育,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文,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因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一、賞析詞句,品味語言美
感受美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能力。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國語言博大精深,生動優美,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各顯特色。我們應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推敲揣摩,體味感悟,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習《可愛的草塘》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草塘景色的句子,并進行相關課件展示。學生邊欣賞邊贊嘆。就著這股興奮勁兒,讓學生品讀,學生讀得抑揚頓挫,生動形象。尤其讀到物產豐富“棒打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這部分時,學生更是精神飽滿,如臨其境,因為他們與作者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在賞析語句中品味到了文章的語言美。
二、創設情境,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理想境界。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其中有許多可探尋的意境。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有限,往往難以直接入境。教師可采取多種有效手段,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美的意境中。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這一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學生說仿佛看到了小草蔥綠,小溪清可見底,一對老人正喃喃低語、攜手相伴……當我提到“大兒……中兒……最喜小兒……”時,學生興趣盎然,七嘴八舌議論感受到父慈子孝、一家其樂融融的場景。學生沉浸在安適恬靜的畫面里,沉浸在自己創設的美的氛圍中,沉浸在詩中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美中,對這首詞的理解加深了。
三、精心制作課件,領會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由想象,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朗讀《一去二三里》這首詩時,播放節奏輕快、泉水叮咚般的樂曲營造氛圍,把學生帶進純樸的自然風光中,領略田園風情。有些記人敘事的課文,美好的形象能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充分利用文中插圖,幫助學生讀悟,揣摩他們的言行,透過表面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知人物的形象和心靈,從而產生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上進的激情。
四、動情傳情,激發情感美
小學課文多表現為對真善美的愛和對假惡丑的憎,敘事、寫景狀物常常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美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只有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獲得精神愉悅的美的享受。語文教學離不開一個“情”字,課文本身蘊含著感情,因此,必須激發起學生內在的情感,才能取得較好的美育效果。要使學生動情,教師必須先動情。教學《長城》時,我先敘說狼煙四起、殘酷無情的古代戰爭,再動情講敘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長城的民間傳說,讓學生想象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的繁重勞動,再現長城蜿蜒盤旋,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壯觀景象,再造長城的意象整體,將教材情、教師情、學生情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美和對祖國的熱愛。
五、吟詠誦讀,體現音樂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自然有雄奇的山峰,廣闊的原野,奔騰的江河,歡快的溪流,寒來暑往,鳥語花香,如何引導學生品味這一幅幅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朗讀是重要的方式。朗讀不僅有助于理解思想內容,而且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和音樂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思想內容,結合生活實踐和個人情感的體驗,表情述意,朗讀時就能進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發出自己對文章美的感受。我教一年級小朋友學習兒歌《小小的船》時,把黑板布置成藍天的樣子,掛上新月,誘導孩子們仰望星空賞月,邊看邊想象詩歌中的美景,跟著錄音磁帶瞇上眼睛,輕輕搖擺身體表情朗讀《小小的船》。整節課學生都十分投入,兒歌內容也清晰、形象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六、拓展延伸,學習創造美
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當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美的熏陶,有躍躍欲試的靈感,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因勢利導,結合課文和實際,引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動,如練字、繪畫、表演,是一種欣賞也是一種創造;進行說話寫話,可以是小練筆、續寫或仿寫……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的活動,都是一種審美創造。在語文教學中,美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奏響美的旋律,生動地展現課文的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意境美,使教材、老師、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不知不覺地超越自我,升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