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那么,高中語文課到底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論述。
1、語言感悟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善于運用預習提示,善于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閱讀思考;善于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和交流,通過同學間的合作,把學生的理解和體會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講解,努力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感。在教學中,我們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摸清學生底細,把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間讓給學生,把自由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感悟方法用于閱讀實踐,能力就會提高,語感就會逐漸增強。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多讀、勤思的習慣。因為語感強的學生其中就包括閱讀速度快,感受理解深刻,而這些能力的獲得主要靠的就是大量閱讀和深入思考。
2、口語交際能力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時不在表達心意,交流情感,傳達信息,可見口語交際的重要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提到“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口語交際訓練的材料的來源大致有二:一是語文課本中提供的說話憑借;二是教師選取的課外說話材料。新教材所選文質兼美的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規范和語言實踐活動的素材和具體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兩種材料來源相比較而言,后者占有較大的優勢。因為教材中提供的說話內容,雖然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但對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學生來說,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親切可感,令學生有話可說。口語交際中,談話內容直接影響雙方的談話情趣,因此,教師應根據高中學生特征,選擇他們喜愛的事物為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從而使他們把對事物的喜愛之情遷移到對交際的喜愛上。所以,教師應做有心人,要時時留心觀察學生,當學生受到外來影響而興奮或產生感情共鳴時,教師應趁熱打鐵,抓住時機進行交際訓練。由于捕捉了時機,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于是他們會把話毫不費勁地說得既完整又通順,從老師“要我說,要我聽”變成“我要說,我要聽”。教師要特別注意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教學過程充滿了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的條件,比如課堂上學生的爭論、上課前的簡短演講、語言表達題目的訓練以及辯論賽等,老師要善于把握和有意識地利用這樣的時機。
3、想象能力
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言:“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則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描寫的景象是“剛剛下雨以后的山巒,顯得格外空寂,黃昏的天氣,略帶涼意。明亮的月光,照耀著一片松林中間;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縫隙里潺潺地流淌。竹林里傳來陣陣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蓮蓬抖動,那是漁舟在行走。”如果不借助想象,僅僅是從文字上進行翻譯,那么整首詩就如一潭渾濁的死水,學生根本體會不到詩歌中景象的特點,也就無從感受詩歌意境、感情,優美的詩歌對他們而言就成了枯燥的文字組合。為了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對景象或人物進行語言或圖畫的重現,以及課后的擴展描繪,是拓展想象力常規而有效的手段。
4、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美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學中的美是是一種復合式的美,涵蓋了現實生活中許多現實的或抽象的美,例如文字的書法美、音樂美,教材內容的形象美、意境美、人性美、技巧美等,還有教材安排設計的邏輯美、新穎美、圖畫美等。除了這些先在的美,語文課上還有后天的創造美,像學生的合理想象擴展、熱烈和諧的交流、對文本的質疑問難,以及老師的朗誦、板書、課件的設計、教學氛圍的創設等,都體現了形形色色的美;甚至還有授課結束后“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品味、回味的美。
因此,教師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去總結賞析這些各具特色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或是美的熏陶;同時還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尤其是教材中那些人性的美,是對學生進行道德人格還有價值觀教育的絕好材料。如此,語文教育也必能擺脫那種低層次的知識輸入,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運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時代人才也不再是一句空話。以上只是語文能力培養的幾個重要方面,實不能涵蓋語文素養的全部。但只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心懷素質教育這一理念并身體力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自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