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老年教育不僅是終身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也是老齡化群體服務的重要環節。當前,社會各界對于社區老年教育非常重視,為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環境條件。
1.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開展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1)提高社區老年教育教學質量是適應現代社會的內在需要
許多老年人從緊張的工作到離崗、退休生活,一時難以適應,產生焦慮和懷舊心理。提升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策略,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主動深入社區,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按需開課。幫助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輕松掌握休閑、有效有趣的知識和應對技能,讓老年人的思想、言行跟上社會節奏,切實增強老年人學習的主動性、趣味性,使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開展社區老年教育也是精神養老的重要方式,許多老年人通過學習活動,認識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
(2)開展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是應對社會老齡化的現實需求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快速到來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老年群體對老年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社區老年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市民朋友的關注。在“未富先老”的嚴峻挑戰面前,創新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策略是提升老年教育質量效果的戰略選擇。
(3)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是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直接關系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活動能夠調節老年人的心態,消除離群感、孤獨感和失落感,使他們融入社區、融入社會,生活自信,自身和諧,由此帶來的是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2.當前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
(1)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服務保障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社區老年教育的支持系統不夠完善。在新形勢下,社區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多是依托網絡進行的。網絡教學、課件、視頻點播、教學管理、網絡資源等都離不開網絡系統。因此,基層的社區老年教育學校應當加強設備設施硬件建設,其運行技術管理水平也需有序、高效地提升,以滿足日常教學的需求。
(2)社區老年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老年群體的需要
從教學的內容來看,主要是集中在養生保健、急救知識等傳統的項目領域,涉及的知識領域不夠,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受教育的老年群體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從教學的形式來看,主要是講座、報告等,形式較單一,老年人參與度有待提高。
(3)對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認識誤區
部分人認為老年人教育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老年人離崗后就應該養養老,不必有活動和再教育。
(4)社區老年教育教學場所不固定
由于社區沒有獨立的教學場所,靠臨時租用或借用學校或會議室等一些公共場所開展教學工作,只能以“快、短、少”的方式進行,難以落實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初衷與效果。
(5)缺乏系統的課程教材建設
受資金、場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缺乏系統的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內容單一。現有的課程教材內容新穎性不突出,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不能滿足當前活動的需要。與老年人相關的社會適應性教育、老年健康教育、金融理財等本土化校本課程教少。(6)師資力量薄弱社區教育專業教師的數量偏少,社區學院通過外聘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絕大多數外聘教師有其自身的工作安排,不可能將過多的精力投入老年人教育當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效果。老年教育專業性強,授課教師在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
3.提升社區老年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
(1)提高認識,以終身教育的理念引領社區老年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廣泛宣傳社區老年教育終身學習理念,發動更多的市民參與到社區老年教育與學習過程中來。
(2)完善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和服務機制
社區內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支持、幫助學校推進老年人教育教學改革,為老年人提供社會實踐場所,如圖書館、文化館等教育、文化、科研、體育公共設施,要面向社區老年人有序開放,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教育活動場所。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提高老年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與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促進社區老年教育的發展。在落實老年教育政策的過程中,應當建立以教育部門為第一責任者,民政、財政共同參與,協調開展工作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同時鼓勵各類教育機構、社會團體、企業組織、成功人士投身老年教育,共同促進老年教育教學事業的繁榮。
(3)創新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教學形式上,實行“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是校內課堂,是從事社區老年教育教學的“主戰場”。規范課堂教學,重抓課堂教育教學效果。“第二課堂”是校外實踐。走出校門,通過班集體、協會等組織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走向社會,展示學習成果。“第三課堂”是服務社會。老年人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用于為社區建設做事,為社會服務,體現自身價值。將三種形式的課堂做到有機結合,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法上,實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老年教育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內容的多樣性,既照顧到大多數群體,又注重個性化,力爭滿足老年人的個性需求。白天舉辦核心的課程教學,晚上舉辦唱歌、舞蹈、交流等活動。可以選擇老年人易于集中的地方,如圖書館、社區管委會辦公室等,開展小組學習或分享學習,讓老年朋友基于興趣愛好而自然分成不同學習小組。讓同一小組的朋友能共同探討與交流問題,體驗分享的快樂,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水平。
(4)加強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
社區學院應針對老年人的學習特點,制作一些簡單、生動、有效、藝術性強的課件、教本、小冊子等,吸引老年朋友的集中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5)開展豐富的社區老年教育實踐教學活動
深入社區第一線進行調研,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拓展與優化藝術項目教學活動形式,培育老年人的培訓項目。結合特殊的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日活動,如社區學院開展“重陽話養生,保健促長壽”重陽節老年教學活動、“老人愛牙日”講座等,切實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
(6)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確保老年教育教學的質量
一是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備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加大外聘專業教師的力度,引進一些具有專長,能適應社區老年教育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二是要加強社區老年教育培訓工作。開通老年教育系統師資培訓渠道,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技能和水平。三要擇優聘請專業造詣較深的社會人士授課或指導實踐性環節的教學,提升社區老年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周奕旻 單位:浙江省永康市社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