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校教育策略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點:較小學生而言,他們在生理上日趨成熟,對環境及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社會閱歷淺,心理上較稚嫩,因而,還不太善于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所產生的各種心理沖突。
中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中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素質也參差不齊,容易出現多種心理問題,以下三種最為常見。1.學習壓力大,容易引發焦慮進入中學以后,需要考核的學科數量增加,各門課程的學習難度也越來越大,有些中學生會感到不適應,成績逐漸下滑,導致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厭學、嫉妒、焦慮等。對于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這些現象尤為明顯。他們往往學習積極主動,但基礎薄弱,也沒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面對成績好的學生,因為分數的差距,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對于即將要中考或高考的學生來說,每一次考試都非常關鍵,這也容易使他們產生焦慮情緒,擔心考不好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責備。一旦某次考試的成績不理想,就會感到灰心喪氣,嚴重時,自信心還會遭到打擊,并產生極強的挫敗感。2.人際關系不協調,容易產生逆反中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強,不太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想擺脫父母和教師的管教,希望得到充分理解、信任與尊重,但這個時期往往也是老師、家長管教最嚴厲的階段。因此,中學時期通常是學生的叛逆期,學生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常見表現為:頂撞、挖苦老師和家長,希望老師和家長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想法和需求,等等。如果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需求不理解、不引導,容易導致中學生形成冷漠、不合群,甚至偏執的性格。3.早戀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心理問題早戀,可定義為青春期的戀愛或對異性感興趣、暗戀。在中學期間,學生們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學生易對容貌佳、學習成績優異的異性產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驅使,接近異性,萌發情感。早戀的中學生往往非常親密,以寫情書、約會、看電影、逛街,甚至擁抱、親吻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因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對青少年早戀總保持反對的態度,這使得他們與異性交往有壓力,甚至不敢與異性交往或保持過度的敏感。此外,因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經驗,他們往往不能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從而陷入困擾,產生心理問題,影響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
導致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1.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差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條件比較優越。同時,他們大多是全家人的中心,在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中成長,通常接收到的只有稱贊和褒揚,很少被批評教育。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心理素質通常不太好。當他們進入高中階段后,因學習、生活的壓力突然變大,常常無法適應,加之不愿意與人溝通,如遇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就會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厭學、逃學、頂撞父母等,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抑郁、焦慮等癥狀。2.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與引導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而家長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乃至未來的生活。如今,社會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過分保護型”和“放任自流型”兩種。“過分保護型”多是分數教育、聽話教育。在家里,父母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而對子女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況以及成長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并不常關心,不懂得相互尊重和關愛,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放任自流型”多是因家長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從而導致學生與父母的交流時間少,容易產生孤僻的性格。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就會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引發心理問題。3.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如今,很多學校還是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教育并沒有全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仍是“以升學率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有可無,學校心理咨詢服務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施技能不扎實,使得許多學生無法尋求到外界的有效幫助,心理問題也隨之變得嚴重。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沒有意識到要細心地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使得很多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由心理問題逐漸向心理疾病發展。
學校在塑造中學生健康心理時采取的策略
中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精神的過程。作為中學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職責。它可以從設置專業機構、建立聯動機制、增強教師防范意識等方面著手,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1.設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專業咨詢機構首先,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保證課程頻率。這個課程可以幫助中學生全面認知自我,了解心理健康,預防心理失調,教會他們自我心理保健。其次,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室等專業機構,并配備具有專業基礎和實操技能的專職心理健康老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后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最后,還可以邀請校長擔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總負責人,以強化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全校師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2.強化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學校應該建立制度保障,開辟多種渠道,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首先,可以讓班主任建立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多溝通、多反饋。其次,學校應聘請心理專家定期來學校與學生座談,幫助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認知自我、走出困境,同時避免其他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最后,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了解心理健康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3.提升全體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身必須要有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不但能夠在學習上幫助學生,而且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第一,學校應該完善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鼓勵他們采用活動教學、體驗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第二,組織教師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學校有責任增強教師自身的調控能力。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從而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并努力保持積極的心態。
教師在塑造中學生健康心理時采取的策略
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比較多,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教師的帶動作用以及學生的從師和從眾心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精神的作用,學會調節情緒、控制情緒,在學習和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1.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在中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傳染和影響學生的情緒。教師不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變化,而且要利用積極情感和樂觀向上的愉悅情緒調動和引導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是一個團結、向上的大集體,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2.良好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分享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聯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流程、步驟,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增強分享度、融洽度,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以提升他們的成績表現。3.積極心理暗示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證明,教師合理的高期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水平。因此,教師只有多用激勵的教育方式,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適當鼓勵,以防產生挫敗感。同時,恰當的激勵方式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即使回答不正確,也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總而言之,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學校,更應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策略、有方法地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作為教師,要提升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及輔導能力,正視學生的需要,用“愛”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江孝松 單位:福建電大福鼎學院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