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規范性和現實性問題。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人們傾向于把教育者當成是主體,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客體。主客體關系的定位一方面規定了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限定了教育的過程和手段。這樣一種定位使得傳統的教育突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主動與被動、矛盾與對立、教育與被教育、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從根本上說違背了教育中“人”的目的性。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界限逐漸模糊的過程,伴隨著這個過程的是人的主體性的提升,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為本原則的確立,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回歸到本源。
一、改革開放初期對人的關注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前受“左”傾思想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是階級性和政治性最強的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方法上都忌諱談論有關人的問題,人性、人情、人的需要等都被看成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開始關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與實際生活脫節,與經濟建設脫節,人們開始從人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開始謹慎地談到了“人道主義”的問題。有學者明確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堅持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問題,認為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就是“要重視人、尊重人和關心人”,并指出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與共產主義道德之間的差異。也有學者認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堅持無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就要“首先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和多層次以及不同特點,提出“研究人的發展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課題。”①這樣的研究雖然為了避開嫌疑,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無產階級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本質區別,批判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虛偽性和反動性,但是,提出對人的重視、關心和尊重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一大突破。
其次,人們開始注重從學理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最早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學”的思路沒有太多的理論抽象和理論基礎,但是卻是一個較大的突破,從中引申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尊重人”,并提出了四個轉變:“實現從斗爭哲學到團結哲學的轉變”、“從‘立竿見影’到循序漸進的轉變”、“實現從簡單類比到承認差別的轉變”、“實現從單向灌輸到雙向對話的轉變”②,以上觀點雖然缺乏更深入的理論分析,但是“人學”的提出具有巨大的意義。以后,從人學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經歷了很長的沉寂期。這期間,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的問題,從主體性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主動性的尊重,如何調動積極性和如何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問題。③
二、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人學研究的開始與對客體主動性、能動性的關注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人們開始關注人學的研究,通過理論的追溯和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證明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科學性,并在此基礎上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的主體客體的二分法。
首先,從理論的角度研究人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是在1996年。有研究者指出,馬克思主義提出的“關于人性、人的本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道主義、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異化等學說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原則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④馬克思說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⑤馬克思承認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有研究者指出現代生物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在研究人的機體、心理、思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科學性。有學者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淵源和人學基礎的探討,試圖從比較客觀的視角看待馬克思主義以外的思想家的人學主題,認為從古典人倫主義時期,到中世紀權威主義時期,近現代人文主義、理性主義時期、現代人本主義時期對人性、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奠定了基礎。⑥
其次,在此基礎上,人們開始系統地反思幾十年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我們片面強調人的社會性、階級性、人的生物性被忽視了,對人的生物性的忽視明顯地體現在建國以來所發動的對人道主義的一系列討伐之中,人的需要與本能、欲望和沖動……被否定了。”⑦從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有機統一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壓抑原則和宣泄原則”。壓抑原則指的是法律、道德和紀律的約束,宣泄原則指的是通過各種途徑宣泄自己的困惑與苦惱,但是宣泄要在社會允許和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并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疏導與民主原則強調的是宣泄,管理強調的是壓抑。
第三,以人學的研究為基礎,開始注重人的主體性。在教育的過程中,“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看,人的主體性一般表現為自覺地、積極地追求先進的思想觀念、追求善的、美的價值目標,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為選擇。”⑧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傳導的新知識、新觀念和科學理論,把它納入自己的主體意識中,并創造性地、能動性地、自覺地外化為自己的行為,都取決于教育對象自身的主體性發揮的程度。”⑨在實踐的層面上,黨的文件中已經突出了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動地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⑩,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這意味著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灌輸開始走向吸引和熏陶。
總之,以人為本的研究思路預示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突破,但是,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其理論性略顯不足,對主客體關系的定位依然模糊。(11)人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主客體二分法的思維。“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體,具有能動性、誘導性,但他的能動性受到對象(客體)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和學習進程的制約。”(12)
三、21世紀初期人學研究的深化
人學思想的研究在21世紀初期開始打破沉寂,并走向系統化,逐漸全面深入地反思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誤區。從主體性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是對主客體界定的重大突破。
第一,人學研究的再度興起及其意義。人學研究者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理論來源。有學者認為,從《共產黨宣言》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個體發展論”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所揭示的“心理健康論”,深刻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與西方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區別,《資本論》的出版則宣告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已成為一種科學形態。(13)
人學研究興起的意義在于:一是對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深刻反思。認為過去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當成消極被動的客體,導致強化組織和領導、漠視甚至扼殺個人的虛假集體主義,目標過于理想化、教育對象過于客體化、教育內容狹隘、方法上過于強調灌輸等等;二是人學的興起奠定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基礎,也規定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由培養和塑造“道德人”向培養和塑造“能力人”的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和塑造的是聽話、服從、恭順、克制和無私的形象,而體現人的創造個性和創造能力的批判精神、獨立自主、自我奮斗等被視為離經叛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注重人的需要、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和人的發展。
第二,人學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上的轉變。與人學的深入研究相適應,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實現觀念上的轉變:從社會關系出發實現強調集體主義的約束型向促進個人主義的進取型的轉變;從人的個性出發,充分研究人的精神、心理、思維上的當代性,從消極保守向積極進取轉變;在社會心理上,從注重人情關系向恪守制度規范的轉變;在思維方式上,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從演繹思維向創造思維的轉變。(14)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定位是:從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依次遞進;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內在統一;教育者主體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統一;社會規范與激發創造的雙向互動等。
第三,從主體性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從人的主體活動的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來看,人的主體性發揮是生存需要和全面發展需要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應該以尊重人們的基本需要為起點,以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為使命。從人的主體性引申為人的自由發展不僅是人類本性的要求,也是未來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15)對主體論的突破是明確提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二者是以教育資料為共同客體的一種雙主體協同發展的關系。”(16)深入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雙主體的非同質性以及相互關聯性,重點強調了主體間的平等互動,雙主體的協同發展,以及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的創造性等方面。培育和發展人的主體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
四、21世紀初期以來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與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隨著黨的執政理念的轉變,在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反思的前提下,以人為本的思想日益成熟。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原則。“到了21世紀,‘以人為本’的觀念終于融入了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中國共產黨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17)
首先,以人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目的。有學者從哲學的角度明確提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發點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歸宿和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啟發人的自覺性、道德性,激發人的創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和教育主體。”(18)提高人的素質和調動人的積極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其次,以人為本要體現對人的尊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為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的社會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會中的人對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來自他人與社會的信任、尊重、賞識、注意或欣賞等名譽和聲望的渴望。人的積極性是以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為基礎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人的合理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際關系對調動人的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就是要尊重人所應有的各種權利。”(19)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人就要尊重人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引導個性的發展,為個性健康充分發展創造必要的環境與條件。此外,樹立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相統一的正確價值觀、利益觀,樹立教育的生命性價值、社會性價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最后,以人為本要注重人文關懷。“從哲學的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質是與全面提升人性的層次,建設人本身,探問人的存在價值和追求人生終極意義密切相關的。”(2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關注人的自身發展、解讀人生終極意義、建構人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使命。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關心人的需求,提升精神品味,培養倫理情操,建構精神家園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其中,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則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方面,因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對于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獲得主體意識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強烈的自我選擇能力,具有自覺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總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關心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要關懷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發展,而決不是成為外異于人的需要的外在灌輸。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和客體關系的轉換與演變的過程反映了人的認知的轉變,反映了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是思想解放的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反映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執政黨執政理念的開放性與時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視野的開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演變也帶動了價值與觀念的轉變,從而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促進了社會觀念的進步和思想解放的進程。主客體關系的演變突出的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回歸,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與對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建構這樣的社會:“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21)
注釋:
①參見王琴的文章:《試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道主義》,《江淮論壇》(合肥)1987年4期,這是較早探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道主義的文章。
②參見李禹興的文章:《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第9期,是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學的最早的文章。
③張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對外經貿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④⑦張家生:《人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南充),1996年第3期。
⑤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67頁。
⑥曹衛衛:《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根源與人學基礎》,《宜春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
⑧⑨樊淑玲:《論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渭南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⑩《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年版,第377頁。
(11)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為本的是《以人為本的思政工作思路》,刊登在《中國培訓》1998年第4期。文章是一所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結,從變個體的發展需求為群體的發展動力,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2)陳岸然:《對政治教育“灌輸”問題的再思考》,《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13)石義斌:《試論人學的興起對思想尊重教育的意義》,《理論探討》2000年第5期。
(14)這一段時間對人學的研究不斷深入。韓慶祥:《新時期人學研究的清理與總結》,《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確立人學在哲學和時代中的地位》,《理論前沿》1997年第15期。張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呂興安:《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與當代人的個性塑造》,《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15)吳俊清:《“人的主體性”原理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論意義》,《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6)蘇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論綱》,《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2003年第7期。
(17)俞可平:《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頁。
(18)2005年以后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的文章逐漸增多:戴樹根的文章《論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刊登在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1期上。
(19)林文:《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20)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此外,袁曉建的文章《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以人為本》(《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3期)等也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問題。
(21):《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求是》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