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民族素質是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三步戰略目標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教育目標,而作為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專院校,則承擔著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本文試就我國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以及構建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大學素質教育模式等問題作如下探討。
一、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新世紀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學素質教育的興起是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學技術在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促使人類社會正在向著一個與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的新的經濟時代邁進,即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對勞動者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在工業經濟社會,勞動者擁有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是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對勞動者是否具有創新能力的要求則較弱。
大學素質教育的興起也是高等教育面對新世紀社會和科技發展挑戰的必然選擇。新世紀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面臨著復雜的局面,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在教育目標上作出重大選擇。其一,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顯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而以高度綜合為主的總體趨勢,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其二,科技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豐厚的物質財富和多姿多彩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危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固然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但更需要人類加強自身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心。其三,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使得人類社會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競爭的主體已由軍事實力的較量轉向以科技和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高等教育由學科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教育思想的轉變,而且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強大沖擊,大學教育中偏重于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忽視人文素質教育成為世界范圍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各國在面向21世紀的戰略考慮中,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議程。
我國大學實施素質教育,除了適應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要求外,更直接的原因是為了改變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在50年代初院系調整以后,我國大學在人才培養上長期存在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過度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培養出來的人才人文素質不高;二是過份強調狹窄的專業教育而忽視通識教育,從而導致培養的人才知識面偏窄,學術視野不寬,學術基礎不牢;三是過份強調教育的“工具意識”而忽視了教育的“教化意識”,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過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與基礎訓練不夠;四是注重人才培養的批量生產而忽視教育對象個性的發展,這種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這種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守成有余而創新不足,必須通過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人才。
二、新世紀社會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素質是以個體為考察對象的,是指個體完成一定的活動和任務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特點,是行為的基礎和決定行為成敗的根本因素。個體素質對個體行為與發展起基礎作用,是形成績效及繼續發展的前提和內在條件。人的素質的主要構成要素表現為三個方面:知識素質、心理素質、生理素質。
不同的社會發展時代對人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在知識經濟加速到來的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遠遠高于以往任何時代。
首先,新世紀對人才的自主思維和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是科技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在大學學習的知識可能還未畢業已成為過時的知識。這就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適應能力,并且具有很強的自主思維和自學能力,善于對龐雜的信息進行判斷取舍,能夠持續地獲得新的知識。
其次,新世紀對人才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來社會里,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在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中,呈現著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而以高度綜合為主的總體趨勢,這就要求勞動者既要掌握綜合化的知識和具有綜合化的能力,又要學有專長、術有專攻,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未來社會要求的勞動者,是通才與專才相結合、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相匹配的復合型人才。
再次,新世紀對人才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創新、創造活動要靠知識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交互作用、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實現。未來社會是激烈競爭的社會,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將會隨時出現,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難以克服困難和挫折而獲得成功。甚至連生存也是困難的。
最后,新世紀對人才的生理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社會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離不開健康、強壯的身體,沒有健康的體格.一切都無從談起。
總之,新世紀要求的人才,應具備這樣一些特征:(1)能面向世界,具有在廣泛的國際視野和全人類視野上處理事務的知識和能力;(2)能面向未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較快適應行業轉換和改變主攻專業方向的能力。(3)能面向現代化,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既是能夠對跨學科、跨領域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通才,又是對專業領域的問題有深入鉆研,具有創造力的專才。大學的素質教育必須培養符合新世紀需要的人才。
三、構建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大學素質教育模式
素質教育既是一種現代教育思路,又是一種現代教育目標。大學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在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注重人的其他素養的培養,尤其是作為基礎性素質的心理素質。素質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即培養學生能夠把外部獲得的知識、技能內化于人的身心,升華為穩定的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能夠辨別各種是非,明確歷史使命,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構筑精神支柱,使之成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科技發展要求并能夠為之做出貢獻的人才。
(一)培養學生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經濟學常講的一個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例子說的是過去日本的漁民出海捕鰻魚,很多船回來后魚都是死的,但有一個漁民卻不同,他回來后,船艙里的鰻魚都是活的。人們很奇怪,船艙里的溫度一樣,船的裝備一樣,各種條件都一樣,為什么別人捕的鰻魚回來后都死了,就他捕的鰻魚是活的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這個老漁民快死時,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兒子,就是在捕了鰻魚后,再到別的地方去打一網其他種類的魚,倒到鰻魚倉里。因為這些魚跟鰻魚不同類,進了鰻魚倉會亂鉆、亂咬,這樣,鰻魚也就都動起來防它。這樣捕回來的鰻魚就都是活的了。經濟學里用這樣的故事說明的是競爭出活力,用在教育學上則說明了復雜的環境能鍛煉人的生存能力。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跟社會很少接觸,在學校接受的也是理想主義教育,生存環境過于單純,對社會的復雜性了解甚少,一旦走上社會往往難以適應。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學會生存,核心是學會做人,即學會做一個符合社會不斷進步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化的人,學會做一個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能夠協調發展的人。學會做人所涉及到的較為具體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判斷和選擇??v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在社會價值的選擇上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一種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我們的教育在社會價值體系方面究竟應該做什么樣的選擇,這是不言自明的。另一個是世界觀的差別與選擇。千百年來,如何認識對待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一直是眾說紛紜。
學會生存,重要的是要求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的專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缺乏適應能力,只有把“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寬厚的知識功底以及靈活應變的能力,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強化基礎知識,拓寬學術視野,讓學生獲得解決涉及廣泛問題的能力和向多方面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強調系統的知識,使學生具備能夠比較全面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具備能夠適應多種復雜局面解決多方面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的本質是學會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而學會不斷地解決問題。它是一個多層次的漸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幼兒就開始的過程,一直延續到生命的終結。
學會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者,因而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習者的責任,是通過學習者自身不斷“學”的實際才能“學會”的,那么教育者的作用在那里呢?韓愈的《師說》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小半。還是朱熹說得更確切些:“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教之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以通俗的話說,教育者的作用是使學習者自己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思考去獲取真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摒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善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未知。
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的教學活動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又要教給學生方法。相比較而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最為重要。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本驼f明了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于給了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就可以自己主動發展。
(三)培養學生學會創造
能創造是人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征。高等教育應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在素質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大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欲和創造欲的培養,激發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大膽懷疑,大膽探索,敢于標新立異。要盡可能教給學生以科學的創造方法和技巧,并提供發揮創造才能的實踐條件和氛圍,培養他們的創造勇氣,創新精神,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的創造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