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省課程改革辦的安排,我們對長沙、婁底、衡陽、張家界四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我們高興地看到,各地非常重視新課程實驗工作,廣大教師真心擁護新課程改革,思想政治課實驗進展基本順利。但同時,由于各地主客觀條件差異,新課程實施發展不平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困惑和問題。
一、課堂中的積極變化
1.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在調研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教師獨霸課堂的局面已經得到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得到逐步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把握思想政治學科的真諦和意義,思想政治課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得到切實體現。
2.教學專制轉向對話互動。
對話互動既是一種精神,又是一種方法。教學中許多教師遵循平等、交往、共同發展的理念,注重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專制,走向互動和交流,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增強了思想政治課“思想”的深度,提升了思維的含量,突破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空談理論、“不思想”、“不思維”的局面,使學生在“思維”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質。
3.刻板僵硬轉向個性飛揚。
烏申斯基說:“在教學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與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養性格?!彪S著新課程理念的融人到位,許多教師善于思考,他們對教育體現著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對什么是一堂有價值的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在課堂中“與時俱進”、“與境俱進”,及時并靈活處理具有生成價值的問題,展現出自身所蘊涵的豐厚學養,讓教學充滿靈動、智慧和張力。
4.單一手段轉向多重組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學設施的改善,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多媒體輔助教學所取代。許多教師制作的課件,內容豐滿,設計精巧,以立體化、形象化、動態化的方式將信息呈現給學生。如慈利二中的課,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的粉筆黑板、教具掛圖等優化組合,知識密度大,表現力強,形象生動,對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學實效,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5.單兵作戰轉向集體協同。
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們從單兵作戰走上集體協同搞教研的道路。許多學校都加強了教研組建設,充實了備課組力量教師們自覺地進行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一些示范性中學,教學資源庫建設初具規模,同時教師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加強了磨課,以老帶新,師徒合作,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經驗,使教師們在互動、合作中迅速成長。
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負擔過重。
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有所加重,這是調研中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普遍反映。從我們與教師座談中了解到,幾乎100%的教師都認為目前學生的學習負擔比以前加重了。從學生問卷調查中反映出,有49.79%的學生對目前課程的學習認為較困難,13.38%的學生感覺很困難,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認為較為輕松。思想政治學科增加了文化生活內容,四個模塊高二下學期才能學完,課程內容增加,課時卻沒有增加,學生負擔也比原來加重。許多學生的睡眠也無法得到保證,普遍感到身體疲憊,心理上存在嚴重的焦慮感。
2.部分教師適應困難。
有教師在隨筆中寫道:“作為從教十五載的一線教師,我從沒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當課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涌來時,我們帶著滿臉的茫然和無盡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沒有細細思量的時間,沒有從容嘗試的空間,慌亂中就被推上了前線,去打這場遭遇戰、攻堅戰?!币苍S這篇隨筆的言辭有些過激。但課改中部分教師出現適應困難是不容置疑的。課程改革將過多的責任寄托于教師,教師要當教育者、促進者、引導者、反思者、合作者協作者、研究者、學習者等,還要當課程資源的建設者。這些無疑是正確的,但要求與期望卻過高,超出了教師的負荷,必然讓教師精神疲憊焦慮有加。加上有的教材編寫怪異,教師們適應困難。
3.教學效果虛空。
矯枉難免過正。當我們過分否定傳統,在“雙基本位”、“學科本位”的教學頑疾逐步清除的過程中,“雙基缺位”、“學科缺位”的教學又在新課程實驗中悄然蔓延。有的教師追求課堂上師生之間的熱熱鬧鬧,而教學的核心內容被擱置一邊。特別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匯報課、示范課,就像“排戲”,“亮點”紛呈。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熱鬧場面,那令人“望塵莫及”的精妙的時間把握,抽掉了教學本真的東西。有部分教師曲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內涵,“自主”成為自流化,“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絕對化,“探究、合作”被當作一種時髦的幌子,讓人們對課堂改革的走向產生了疑慮。
4.教學管理矮化。
某些校長不能站在新課程的前沿,帶領并支持教師進行新課程的實驗。某些管理者顯得落后和保守,甚至造成人為障礙。一些教師反映,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太機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實效。分數被絕對化了,成了“控制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極可怕的工具”,過分屈求于社會的升學取向,缺乏教育的理想。強求教學管理的整齊劃一,亦步亦趨者受表揚,發出不同聲音者挨批評,忽視了教學的個性,壓抑了教師的創造性。
三、改革落差歸因分析
1.理論引導困惑。
課程改革新理念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然而,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的分離現象卻也時有發生,不僅使課程改革的收效大打折扣,而且嚴重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國外先進的經驗和理論引進不少,但真正經過消化、吸收,并能為教師所用的卻不多。傳統的教育思想常常成為靶子,被批得一無是處,教育新名詞術語滿天飛。邯鄲學步的結果,使一些教師連最基本的學科“本位”都沒有真正堅持,不說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也沒有落實。
2.課程資源匱乏。
許多教師手中除了教科書以外,其他的相關資源幾乎全要靠自己搜集。課程資源的匱乏既耽誤了教師寶貴的時間,而且也使資源的整合以及共享變得不可企及。與時俱進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必備要求,但教師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尋找課本以外的資料,成了教師沉重的負擔。加之做課件、使用多媒體,成了教學手段的新要求,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小組討論、戶外觀察、社會調查等……這些都占據了鉆研教材的時間與精力。調查發現,教師要真正備好一節課,起碼需要花費3到5個小時,而其中大量的時間都是用于查資源,找實際,聯生活,迫使教師們趕做“無米之炊”。
3.教師發展滯后。
“課程改革的理念的確很好,但是,在教學實施中,卻感到非常吃力?!边@是一個教師的感言。課程改革的高理想遭遇教師素質低的現實。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教育教學方面的諸多新要求都是合理的,但不可忽略教師隊伍這一基礎的基礎。目前部分教師的專業素養令人擔憂。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學歷合格,但其專業發展長期得不到保證。在新課程實踐中,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問題在重課程理念,忽視教學技能;重理論灌輸,忽視實踐操作;重專家引領,忽視基層經驗,這在一定意義上使課程改革成為紙上談兵。
4.評價“青黃不接”。
調研中,問及教師是否都在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上課時,不少教師的態度比較明確——不按,不能按!為何?因為評價。學校是用分數來評價教師的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體制也在進行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按績取酬、末位淘汰等,每位教師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所有對教師的評價中學生的成績仍然居于重要的位置!這與新課程的理念、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做法,不自覺地又回到重視分數的老路。
四、思考與建議
1.強化校長的認識。
在學校層面,作為執行新課程的第一責任人——校長,無論是從理念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來看,都至關重要。要增強校長實施新課程的責任意識和執行能力,切實貫徹好新課程的各項要求,形成有效的課程改革保障機制。要調整、改善現有辦學條件,完善現行教育管理體系,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
2.發揮教研部門作用。
課程改革,教研部門不可或缺。我省高中課程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與各級教研部門聚焦課改,決戰課堂,深入學校,深入研究,精心指導熱情服務分不開。他們采取許多超常的應對措施,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在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應該更加依靠教研機構,充分發揮各級教研部門研究、指導和服務的職能,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為課程改革發揮引領作用。
3.加強教研組建設。
校本教研是一個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要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教研作用,建立教研組評價制度,培植典型,以點帶面,加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有效生研究,發揮集體智慧,幫助教師在備好課、上好課、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上下功夫。
毋庸置疑,課程改革是必然的,實施課程改革以來,變化是巨大的。但面對這樣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理性深人地反思其存在的問題。讓希望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在反思與行動中,彰顯我們的責任和智慧,使課程改革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行走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