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西方心理學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則是指一個人一定不變的特有品質。這種特有品質內在表現為心理特征,外在表現為行為。與人格有關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動機、情緒、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念等。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多種調查研究都證明,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智力上的差異,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異,其中人格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將我國的社會生活推向了嶄新的時代,但急劇變革的時代步伐帶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舊觀念的交鋒,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人們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不知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時代的發展要求青少年學生不僅要有現代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象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與拼搏。但是,或許是應了那句老話“不堪承受之重”,如今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人們評價青少年詬病中最嚴重的一種。主要的問題包括:“信仰虛無,游戲人生。“賺大錢”、“有跑車”、“嫁給有錢的男人”……很難相信這些回答就是一群十七八歲的學生向往的人生目標,一位在高校的教師講述了近日她與學生之間的一次關于理想的對話,讓她倍感憂心的是多數學生缺乏人生規劃,只有物質追求而沒有精神目標;缺乏誠信,言行不一。人無信而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占84%,小學生占51.3%,中學生占20.1%,大學生占0.48%。孩子的心靈本是純真無邪的。但隨著接觸社會,童心卻受到玷污,誠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匱乏,到大學階段達到了不誠實的最低點;禮儀失范,公德意識差。盡管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青少年禮儀修養的現狀卻不容樂觀,與禮儀相悖的現象日益嚴重,如無視課堂秩序,曠課、遲到、早退,課堂上隨便說話、接發短信等;沉迷網絡,迷失自我。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滲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來。在給他們帶來方便和娛樂的同時,網絡使用不當而產生的不良后果也日益突出,上網時間過長,或訪問不健康網站等,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導致他們學業荒廢,精神萎靡,人際關系緊張;心理脆弱,適應力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說以上關于青少年人格的缺失完全是由其自身造成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畢竟,青少年是由小學、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引導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造成以上人格缺失現象的原因極其復雜,需要我們深思。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過度保護型。現在,獨生子女現象很普遍,家長生怕孩子養不好,對其過度保護,甚至達到溺愛的程度。這樣長大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以至于長大后來到復雜的社會上,各方面的能力差,工作起來往往困難重重,常常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望子成龍型。培養孩子心理發展的綜合統一性是現代教育的特點。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過分追求這種“綜合性”,不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培養”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會這、會那。使孩子們都成了毫無童真的“小大人”。
(二)學校的原因。智育第一?,F在學校拼命抓分數,抓升學,缺乏真正的素質教育。這是孩子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行脫節。道德品質是人格的一部分,與其它人格品質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個人統一的人格結構。學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認識的教育當中,在目標和方法上偏重于認知的灌輸,未將道德品質當作一種內在的人格特征來培養,導致學生知行相脫節;缺乏民主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簡單的批評說教,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可能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的,決定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市場經濟高度發達。一方面它們促進了人類理想人格的總體進步,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唯利是圖、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社會現象的負面影響,使青少年道德意識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誤區,失去了自我。
三、對青少年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對策
優良人格的建塑和養成,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個體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此外,我們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更多的探索。
(一)人格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兒童時期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事關重要。
青少年人格構建的過程中,父母的人格狀態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孩子小,可塑性強,父母人格示范都會直接反應到孩子身上。家長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做孩子的領路人。其次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進行耐心的平等的交流,融洽親子關系,以民主的態度給他們以一定的決定權和發言權,充分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適當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培養他們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從中學會生存。另外要努力創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建設學習型的家庭,讓孩子感受家的溫暖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學校在青少年人格的構建中的作用無疑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學校又應該如何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又全面的發展呢?
1、首先要轉變智育第一的教育方式。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小學階段,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約占13%,初中時約占15%,高中約占19%,大學階段約占20%,這種增長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片面追求知識技能而忽略健全人格的培養所造成的結果。為了扭轉這種心理障礙增長的趨勢,有必要把傳統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教育方式。通過各種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徑促進學生發展潛能,探索自我與環境,對自我與周圍環境有客觀、全面的認識,把握自我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從自立、自助到人格全面自由的發展。
2、其次是將素質教育與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培養學生社會社會道德和法律品質,把奉獻社會、利他和責任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樹立新時期的世界觀,人生觀、愛黨、愛國等。解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知與不知,信與不信,知與行三者的矛盾。
(三)社會的發展與青少年人格的構建是一個互動共進的過程。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二者既不是包含關系,也不是主次關系,而是相對獨立、相互并列的兩個方面,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關系。人格的健全發展以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條件,但社會的全面發展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
1、發展青少年的人格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將人格構建同青少年的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立足于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在青少年的人格構建中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制相協調,與傳統文化相承接的德育系統和實踐體系并化為青少年的信念和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據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歸宿。隨著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生活世界”的回歸。以人為本的人格構建將會與人的幸福、人的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道德人格的選擇權,道德教育不是禁錮人、約束人;而是創造條件發展人。
(四)人格的建構必須在文化的交融中進行。人格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產物。
1、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必須回歸傳統。在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對道德人格的多重規定,彰顯出中國人獨特的人格特質。更是經過2000多年文明濡染與傳承,已經內化為中國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傳統猶如血脈,絕不可以隔斷。
2、重視中西方文化比較并權衡取舍。西方精神具有個體性、激進性和科學民主傳統。人們標新立異,感情奔放,不拘一格,不怕片面、幼稚、極端,只怕無主見、無性格、僵化和呆板。借鑒西方的人格哲學,人格心理學。則是對我們在儒家傳統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格理論的有益補充。但是,在選擇時,除了要強調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時也要注重文化的差異性。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奔彝?、學校和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幫助青少年構建道德人格,使其擁有社會責任感,無憂無懼、不卑不亢、自強不息的個人修養和仁愛之心。同時青少年自身也要與時俱進,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明確學無止境,終身修養的認識。循序漸進,積水成淵,積善成德,不斷完善自我,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