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取效言行課堂教學用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取效言行是言語行為理論的三種言語行為中的一種。言語行為理論是奧斯汀在50年代提出來的,六七十年代塞爾、格賴斯等人加以修改和發展,目前已成為語用學中一個最重要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使用語言可以看成一種行為,通過言語這一手段來實現人類的某些行為所以叫做言語行為。對于言語行為理論,語言學家更多地關注示意言行,本文就試圖來談談取效言行的分類以及取效言行和說話人的意圖和言語行為的表達方式之間的關系。
1言語行為理論
一些語言學家認為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甚至言就是行。“語言的原始功能是作為一種行動方式,而不是思想的對應物。”(Malinowski1923:296)。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在最初的時候“從來沒有僅僅被用做反射思想的鏡子”,這是“語言的一種很牽強的派生的功能”。“在最初的使用中,語言作為人類行為,是連接人類一致行動的紐帶。它是一種行動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工具。”(Malinowski1923:313)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應包含三種言語行為:
發話言行(locutionaryact):說出合乎言語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示意言行(illocutionaryact):在特定的語境中賦予有意義的話語一種“言語行為力量”即語力;取效言行(perlocutionaryact):說話行為或施事行為所產生的某種效果,即語效。
2取效言行
取效言行是奧斯汀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中三種言語行為之一。奧斯汀認為這種言語行為的產生是因為言語會經常,甚至都會對受話人或說話人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動等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取效言行即語效應該有三方面的:對于說話人自己的語效、對于聽話人的語效和對于其他人的語效。
按照奧斯汀所給出的取效言行的公式:“BysayingX,IwasdoingYorIdidY.”(2002,122).
X=Iwouldshoothim.
Y=Ialarmedhim.
把X和Y代入上面的公式得出:
“BysayingIwouldshoothim,Ialarmedhim.”
在這三方面的語效中,我們又可以分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兩大類,后一類中包含受話人即話語的直接對象和旁聽者即講話者默認的聽眾。由于旁聽者可以拒絕聽而不失面子,我們就著重指對于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語效。
3對己語效和對人語效
取效言行是言語行為的效果,而這一效果是言語對受話人的作用,言語使受話人在思想和行為上有什么反應。這種效果不同于傳統認識上的表達效果或接受效果。傳統意義上的表達效果主要是指言語形式中蘊含的語義能量,它的顯現方式以及二者的和諧統一三層含義。接受效果則是受話人對表達效果充分理解上的共鳴。而言語行為理論中的取效言行,關注的是受話人接受言之發后,理解了對方示意言行后會在自身行為上有什么反應,也就是說發話人言語行為對受話人的行動有什么作用,它同行為科學上的行為目標是直接對應的。表達效果只是使用語言本身的高下優劣的評判標準;接受效果是聽話人表達效果的理解程度;而取效言行則是言語在受話人對說話人的發話言行和示意言行的理解的基礎之上的作用,是使用語言后它向外輻射的能量大小的尺度。如同一個力作用于某物體后能使它移動多少距離。
例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明天來。”
通過說“我明天來。”這句話,說話人表達了“承諾”的語力的同時也就堅立了自己明天來的意念和決心。言語行為可以調動全身的神經和意志。舌頭是百體中最小的,卻像火,能點起全身的火。可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人有訓:“言而無信不知其可”。所以要“言出必行”。說話人的語力是使受話人放心,說話人也通過說“我明天來”這句話,使受話人“放心”。
教學語言(teachertalk)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是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教學語言不同于課堂用語(classroomEnglish即組織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特定用語,往往有固定的句式如:Classbegins.Openyourbooks,please.Readafterme.Classisover.)但是,教學語言超出了課堂用語的范疇,指教學全過程中的使用的語言。教學語言廣義分有聲和無聲兩大類。前者是可聽的話語;后者指書面文字——教材講義、輔導教材、講授提綱、參考資料、板書、評語等,還指體態語——表情、眼神、手勢、動作等。狹義的教學語言指課堂教學語言。在這里,課堂教學語言指課堂上不是用來講解授課內容以及課堂用語的對學生的思維、個性和情感有益的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課堂教學用語中有很多的祈使語句,如警告語和禁止語,并比較有無please對學生的效果:
(1)Stoptalking./Stoptalkingnow,please.
(2)Don’ttalk./Everybodyquiet,please.
(3)Don’tbesilly.
(4)Settledown.
(5)Youmustn’tmakefacesinclass.
再看一下評價語:
(1)Youhavedoneagoodjob./Good/Verygood./Godjob./Goodwork./Goodexample.
(2)That’sInteresting.
(3)That’snotquiteright,anyotheranswers?——That’sclose./That’salmost.我們來比較(3)句中破折號前后的句子。很明顯,后面的句子對學生而言比前面的好,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有價值,隨即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我所差的那些是什么呢?”這樣,這個學生的思維還會隨著以后學生的回答繼續下去,不停地探索答案;而不是在想“自己的表現不是很好”或“不論怎樣,我都已經回答過了,沒事了”而停止了思考。
良好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的起碼要求;也是教學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通過教學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師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學生的個性得到熏陶、其感知思維等學習能力得到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
5小結
本文通過分析言語行為理論中取效言行,把取效言行分為對于說話人自己的語效和對于受話人的語效,以及即時語效和非即時語效,試圖說明言語行為對人對己都有很大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和作用,所以教師為了學生的全方面的發展和更好教學效率,應盡量多說造就學生的好話,使學生的個性,情感、思維、自尊心和自信心等積極、陽光、快樂地成長,盡量不說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等消極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