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課堂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內活動,教師講學生聽,很少有學生自主活動,在學習內容的同時,教師給學生自主的活動時間較少,最多讓學生分組討論一下個別問題,更沒有學生之間的互助活動,有的教師怕影響課堂紀律,就盡量由教師自己傳授和講解,這樣就形成了學生之間信息不交流,活動不合作的現象,既邂止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反饋和調挖。為了克胡這個弊端,深化教學改革我們在中學政治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互助互動”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1.“互助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它的程序為:教師啟動——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大組討論——練習評定。
1.1教師啟動是互助互動的前提。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
自主地學習,教師必須發揮好主導作用,做好前饋,鋪墊引導工作。前饋就是在新授之前,盡可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基礎、存在的薄弱環節,做到有的放矢。鋪墊,就是根據學習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做好舊知鋪墊工作,使學生在自學、探索新知時有堅實的基礎。引導,就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幫助學生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利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夠正確、有序、有效地獲取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1.2個人自學是互助互動的基礎。
蘇鶴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新授教學開始,先由學生自學,就是讓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詢新知。在這一階段開始,教師應該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學生各自認真自學本課的新授內容,對自己以為學懂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準備小組發言交流,同時,將尚未理解的知識列出,提交小組討論,尋求解答。
讓學生自學課本,能發揮全體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成績較好的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的成功愉悅感,成績中等的學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識,又找到了暫時不懂得內容,誘發了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責任感,成績較差的學生,隨讓對所學的內容大多存在困難,但畢竟知道了問題的所在,明確了主攻方向,提供了信息,擴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1.3小組討論時互助互動的主題。
美國著名心里學家和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學生通過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子自主性,教師不急于講解知識,而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4—6人為一組),讓學生自己相互提問。互相幫助,共同商討。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的主要內容有:各組由一個匯報其本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其他成員補充;把個人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全體組員討論;對達成共識以及小組不能確定的問題歸納整理,準備在大組交流時發表意見,提出問題。教師在小組討論時,應明確提出討論的要求;指導各組有效、高質進行討論;關注每個組的討論情況,重點參與
一、兩個組的活動,及時了解小組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組內的相互學習、幫助,不但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互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現,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對各種信息也進行了合理的取舍、t提煉和加工。
1.4大組交流是互助主動地關鍵。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學習的熱情趨于高漲,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大組交流,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學生學習的機會,從而使信息渠道全面暢通,互助學習全面體現。在大組交流中,先由一個組搶先發言,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學習的機會,從而使信息渠道全面暢通,互助學習全面體現。在大組交流中,先由一個組搶先發言,匯報該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評價和交流;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之間進行討論,解答;最后,全班對本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教師則應該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組際見得交流、爭論,并不失時機對所學知識做出科學的歸納、總結。大組交流,為學生提供了組際之間的合作與競賽的機會,全班學生互相幫助,自由爭論,自主學習。掌握的知識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自己獲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教師強制的,而是主動地。
1.5練習評定時互助互動的檢驗。
課內練習時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改,通過相互討論,相互評定來達到主動效果。對于互議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不急于直接講解,而是歸納全班討論的形成,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再次發揮學生的互助互動和自主學習的作用。
總之,上述過程應著力發揮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助互動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使他們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
2.“互助互動”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互助互動”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成敗的關鍵還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組織調控能力。教師在學生互助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強化學生“互助互動”學習的意識。
教育學認為:學生的發展應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而且在學生群體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是學生有效發展的正確途徑。因為教給學生知識不能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應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思維培養過程等。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受益。
2.2抓住影響“互助互動”教學效益的要害。
抓住課堂討論的契機和講究課堂討論的策略,是直接影響“互助互動”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1)抓住課堂討論的契機。對認識的部分與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組織討論;對既有聯系又要區別的概念組織討論;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組織討論;對所需要提倡的規律、歸納法則的內容組織討論;對適用新知作出判斷時組織討論。
(2)講究課堂討論的策略。
我們主要采取:①合理組建學習小組,4到6人一組為佳,每組好、中、差合理搭配。②創作良好的學習氣氛,小組成員間平等民主,互助互學。③處理好“差生”與“優生”,“優生”主動幫助“差生”,“差生”主動提問,大聲發言。④養成認真準備主動發言的習慣。每人在自學時認真歸納學習情況,準備在小組積極發言。⑤訓練小組發言的語言規模。
(3.)發揮全程調控作用。
教師在啟動階段,應盡量了解學生的基礎現狀;在個人自學階段,應掌握各類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小組討論階段。應關注各組的討論效果,了解小組存在的問題;在大組交流階段應作好組織、引導、啟發、歸納工作;在練習評定階段,應抓住共性的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總之,教師應密切注意教學進展情況,隨時掌握反饋信息,并相應地做好調控工作,使學生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積極主動的學習。
3.讓學生在“互助互動”的教學中享受快樂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來主宰,我們的教學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首先,我認為:每一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眼神、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情燃燒的歲月”!其次,應該給孩子一個“對話的課堂”傳統的政治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假如你是某某,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會、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在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生的合作意識。再次,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問家長等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其知識的儲備量。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最后,還應該給一個“感悟的課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情感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總之,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每一節政治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以情感為紐帶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的情感隨課文的情感的起伏而推進、延續。課堂教學有情感紐帶的牽動、維系‘變得更富有誘惑力,好學精神得到有效地培養,學生在愛學、樂學中逐漸懂得了愛,懂得熱愛崇高,追求美好。
結論: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證明“互助互動”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它的積極效應主要反映在①擴大了學校信息來源地渠道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擴大了信息交流,提高了教學效益。②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學會為會學,變苦學為樂學。③培養了學生之間團結合作,互相尊重的品德。每個學生在小組交流、大組交流時,或展現才能,發表見解,或提出疑問,尋求解答,或共同討論,各抒己見,形成了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圍。④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評價能力,這是發展學生個性,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