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與猶太家庭政治教育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家庭教育的內涵探討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加深了對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人們對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說。但多數人認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對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在這,我們從三方面對家庭教育的內涵進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有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系的。我們知道,學校是一種社會的教育組織,在學校中,教師與學生僅僅是單純的師生關系,表現為一種社會關系。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關系,還表現為一種血緣上的自然關系。
其次,家庭教育有兩種教育形式,一是家長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對子女進行的影響,比如對孩子進行表揚或批評,這是一種有形教育,二是家長利用和控制家庭環境并使它對子女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等。這是一種無形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長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養的影響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使孩子具有“生動的、活潑的、和諧發展的”生存權利、自主創造的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發掘他們獨特的生命力,成為自己的主人。
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社會情況,中國與猶太家庭教育在各自的土壤和歷史時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區別。
(一)兩個中心的不同:教師中心與父母中心。
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僅僅是入學前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將教育的中心放在學校和老師身上,忽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家庭一直是猶太教育的主要場所。猶太人非常強調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在他們看來,父親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師。父親的職責不僅僅是要把子女撫養長大,而且要第一個把神圣的契約與律法傳授給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猶太人。
(二)兩個重點的不同:知識與創新。
古代的中國人將“四書五經”奉為圭臬,對于孔孟之道只能服從,不能有絲毫懷疑,否則就是大不敬。而到了現代,在升學壓力下的家長,又將教科書和教育專家的話奉若神明。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視的是學習知識。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知識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于懷疑,隨時發問。猶太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兩種教學方式的不同:填鴨式與啟發式。
在中國大的教育背景環境下,學習成績成了評判的主要標準。因而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分數,而孩子分數的提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個勁地給孩子灌輸知識。而在猶太家庭中父母更傾向于用啟發式教學來培養孩子,筆者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猶太父親把3歲的兒子放在窗戶上叫他往下跳,父親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很高興,一連跳了兩次。到了第三次,孩子跳下后父親沒去接,孩子問父親為什么不接他。父親教導兒子:“你為什么以為我接了你前兩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我雖然是你的父親,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幫助你的。”通過這個小故事就很容易發現兩者在教學方式上的差異。
(一)轉變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學校作為自己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斷裂,家庭教育幾乎成為空場。由于家庭教育的空場無力,學校教育處于封閉與單槍匹馬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僅從自身尋求原因和解決方法是不夠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家庭教育作為主渠道,緊密結合家庭生活領域的特點開展工作,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要轉變觀念,重視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有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選擇的多樣性
通過中國與猶太家庭教育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猶太家庭教育的教學方法很靈活,既有傳統的宣傳灌輸法來傳播知識,又有啟發式的教育。這正是中國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學生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扭轉這樣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善于選擇教學方法,來達到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三)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實效性就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把這個主渠道疏通好。在中國現實生活中,由于家長大多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培訓和教育,自身感受和體驗到的生活也是有限的,而其對生活的領悟能力可能也存在局限性,這就會導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家庭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保證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