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蒙特梭利教育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親子關系重中之重
小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呢!蒙特梭利認為孩子最初對世界的認識是要通過父母給予的幫助完成的。父母的撫愛、微笑等和善的行為會使孩子產生對客觀世界的興趣以及對其探索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勇敢、自信、友好等親社會的行為和情感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容易形成依賴感。相反的,如果孩子從一出生就得不到父母的擁抱、呵護、親近,那么他的心理成長就會受到極大的摧殘。對人冷漠、表情呆板、性情暴躁、行為粗野,長大以后有較強的攻擊性行為和破壞性。可見,出生后的親子接觸對孩子的情感、智力和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離開家庭走向社會并開始體驗集體生活基本上都是在3歲左右,3歲以前大部分時間在家中。蒙特梭利認為這3年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母親而言。從孩子一出生,母親就應該多多與孩子接觸,與母親溫暖舒適地接觸可以幫助孩子慢慢接受并適應新的世界。母親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為孩子所熟悉并倍感親切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幫助孩子比較順利地度過困難期。這與我們所謂的母嬰同步現象是一致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關注,這樣做并不是驕縱或溺愛孩子,而是要在孩子成長中同他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幫助孩子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完善自我。
二、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曾經是一名合格的蒙特梭利教師,是早期蒙特梭利理論的支持者,他非常贊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這種觀點。父母在孩子成長時也不斷地面對挑戰,如果父母想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就必須先發展、觀察孩子的能力,在理解和愛的基礎上接納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因為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和一些無關緊要的行為。成人世界的倉促和繁忙讓我們忽視了孩子在他特有的年齡階段本該呈現的樣子,而一味地要求他們停止一切“無關行為”,迅速配合我們的步調。早上起床穿衣服,我們要趕時間,不能等待孩子一個一個慢鏡頭的動作,拿過衣服兩三下就給孩子穿戴完畢;早上洗臉刷牙,我們要趕時間,不能等待孩子一邊玩水一邊洗漱,洗臉刷牙全權代勞。孩子做的事情,即使他們很慢,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真的是會做的。如果我們幫他們完成就是剝奪了他們成長和學習的權利。蒙特梭利認為父母這樣做是“魯莽地拖著孩子做人生的跑步旅行”。父母要學著放慢步調與孩子做慢節奏的努力,用孩子的步調與孩子一起成長。
三、讓孩子自由的成長
在孩子發展到可以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自覺的就成為了孩子人生奮斗過程中的第一個敵人。成人和孩子之間的沖突開始出現并會一直持續著。父母顯然是無比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這種疼愛很多時候卻變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阻礙。父母不了解孩子與成人不同,成人的自我形成已經完成,但是孩子仍然是正在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完成恰恰是需要孩子在獨立的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完成的。當父母不斷地去干擾甚至阻礙孩子去嘗試新事物的時候,不妨試著換個角度改變自己的步調來配合孩子,這樣就一定會明白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喜悅和成就。父母過多地照顧服侍孩子,實際上恰恰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可能遇到更多的危險。成長受到阻礙,孩子會停留在發展階段。不認識危險的孩子如何去辨別危險呢?沒有接觸過危險的孩子將來一旦遇到危險父母能第一時間來幫他們解決嗎?相信孩子,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多提供些探索的機會,他們就會積累更多解決問題的經驗,將來才會更加安全,父母才會真正放心。
四、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與能力
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自己照顧自己并且照顧好自己是一種生存能力。首先,在家庭里建立一定的規矩,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入睡、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自己收拾玩具、從哪里拿的東西用完了要放回哪里去等。很多規矩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生活習慣或細節,在建立的時候要循序漸進,不能貪多貪快。孩子在遵守規矩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接受困難等問題,父母不能操之過急,但是也不能輕易就妥協,堅持就一定會有成效。在建立規矩的過程中,因地制宜,采用恰當的方法,避免過多的訓斥和責備,避免輕易地妥協或直接替代。適時地采取讓孩子自主選擇的方法或是冷處理的方法,正面鼓勵、正面強化,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悅。作為父母努力的為孩子樹立榜樣,以身作則,給孩子創建一個良好整潔的生活環境。當孩子具備一定的自我服務能力時,可以請孩子幫助家人拿東西、分筷子、澆花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父母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幫助孩子持之以恒,逐漸形成一定的自我服務能力。
五、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蒙特梭利認為,我們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人就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在孩子剛剛開始出現交往活動的時候,引導孩子分享、合作、友愛、同情等親社會的行為。良好的交往行為能夠使孩子在同他人尤其是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交流知識、經驗、技能,體驗喜怒哀樂,獲得自信、認同、接納,等等。在交往中,有利于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并積極快樂的生活。父母要克服害怕自家孩子吃虧的心理,認識到有小伙伴的童年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孩子,給孩子同伴交往的機會。平時注意引導孩子交往的技巧,讓孩子感受合作、分享、團結友愛帶來的喜悅。只有培養好孩子的交往能力,才能夠使孩子很好地適應各種新環境,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中的各種變化。蒙特梭利博士說過:家長需要跟隨孩子的自然成長法則。在家庭環境中追隨孩子,家長展現出自己的優點,發揮各自的專長,讓孩子也具備自己的專長和特質。
作者:殷玉霞單位: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