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學教學中師德教育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學課程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分入職前和入職后,師范院校對師范生進行的職前師德教育,對于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至關重要。在國家教育部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規定:“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教師法》中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是熱愛祖國、獻身教育;遵循規律、教書育人;學而不厭、勤于進取;熱愛學生、誨人不倦;關心集體、團結協作;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等。依據教育學學科特點及課程目標,教育學課程對師范生入職前的師德教育應重點放在:一是對教師職業的熱愛,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前提。培養和激發師范生熱愛教師職業的思想情感,是使師范教育專業學生逐步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不斷完善職業道德,全面實現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是對學生的熱愛,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教師對待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態度以及如何處理好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特別強調要關愛學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從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關心愛護學生,為此,也獲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什么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就是熱愛兒童。”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熱愛兒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三是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意識,師范生在校期間,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否打好職業道德品質基礎,特別是能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關鍵在于師范生是否具有教師職業意識,這將關系到以后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成敗。
二、教育學課程實施師德教育的途徑
(一)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學科知識教學,滲透師德意識教育學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師德教育內容和資源,需要認真挖掘和提煉,從而使這些內容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注重緒論課教學,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第一節緒論課,要求師范生轉換角色,用準教師的心理與姿態來學習這門課程,思考教育教學問題,這樣拉近了師范生與教師職業之間的距離,使師范生無論是學習教材理論還是討論問題,都意識到自己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局內人”。2.選擇教材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實施師德教育。在學習《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個體功能》章節內容時,要從認識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的角度來對師范生進行師德教育;學習《教師與學生》與《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章節內容時,要讓師范生明確教師職業的特點、要求,教師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的職業角色,了解學生生活的特點,學生的失范行為等方面知識。通過系統知識的教學,使師范生明確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提高師德認識,而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師德教育的內容。實際上,教育學教材的每一章內容都蘊涵著一定的師德教育內容,需要授課教師給以足夠的重視,善于挖掘和運用。3.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刪減與拓展。目前,在眾多《教育學》教材中,真正適合專科層次、適合本校師范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教材卻并不多。內蒙古師范大學近年來一直使用“十二所師范院校聯合編寫”的《教育學基礎》,這本教材突出的特點是理論性、學術性比較強,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依據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制定了教學計劃,對選用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重組、刪減、拓展。如,對教學章節結構進行了調整,在學習完《教師與學生》一章后,接著學習《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一章,以保證教學內容按教師、學生、學校的順序依次呈現,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師范生接受的心理順序,有利于師德教育的滲透。再如,對《課程》一章的內容進行重組,壓縮理論部分,增加、拓展有關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使課程部分既容易讓師范生接受,又讓師范生體會到課程與教師職業的相關性。拓展《德育》部分內容,讓師范生在領略德育教育規律的同時,又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和激發師德情感改革教學方法是教育學精品課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依據師范類專科層次的培養目標和本校“應用性”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教育學課堂教學改革要突出“實踐教學”,即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師范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做”的過程中實現課程目標。一方面,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師范生對課程學習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要讓師范生產生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情感。1.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每堂課都要求1—2名學生針對某一教育熱點或焦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再結合他們的觀點巧妙地引入新課,不僅提高對教育問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師范生關注教育問題、關注師德問題的意識。如,針對某位小學教師往學生臉上刺字這一事件,有目的的組織師范生從多角度(學校、教師、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而引導師范生對師德問題的關注。2.引入典型案例。教育學比較倡導“案例教學”,如果在教學中只是注重于理論教授,往往會使師范生形成一種脫離實際、乏味空洞之感,難以接近教師職業。所以教師要注意收集大量案例,供師范生討論、分析。如陶行知的“三塊糖”、魏書生的“寫優點”以及中小學優秀教師課例片段等,體驗在處理問題時運用“愛”的情感對于學生成長的生命意義和發展價值,引發師范生的推理和討論,在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中去深思教師職業的深遠意義,使師范生走近教師職業,形成職業意識。3.觀看教育影片。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條件,每學期依據教學內容,有目的的和師范生共同觀看教育影片,創設有關教育情境,讓師范生在課上做觀后交流。如在《德育》部分教學中,穿插播放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師范生為法國鄉村音樂教師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意識到在教育教學中,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影片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影片也讓師范生明白一個道理:付出了愛,就會收獲愛。4.組織模擬教學。如在《課堂教學》部分教學中,為了使師范生學會設計中小學課堂教學并模擬教學,將師范生分成6—8人一個小組,以中小學教材為內容,做課堂教學設計,按要求撰寫教案,每個學生都要到微格教室進行展示,并互相評價,通過體驗教學過程,感受教師教學工作的特點。
(三)通過教育實踐,觀察、體驗教育教學過程,規范師德行為在教育學教學中進行師德培養,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將師德培養的“實踐教學”拓展到校外實訓和見習等項工作之中。1.設計教育訪談實訓項目。以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狀態等為主題,組織師范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訪談計劃,聯系中小學,對在崗教師、校長、學生、家長進行現場訪談,寫訪談報告,闡述訪談結論。師范生在訪談過程中,近距離接觸一線教師,接觸中小學生,既鍛煉了交流、溝通與合作能力,又體驗到了訪談成功的快樂,增強對教師職業的情感。2.開展教育學課程見習活動。利用不同師范專業建設的教育見習實習基地條件,在做模擬教學之前,帶領師范生到中小學跟班觀摩課堂教學,師范生以準教師的身份觀察各門學科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過程,重點記錄、評價本專業對應的課程教學,觀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課下與授課教師、中小學生交流,以解決疑惑。見習之后要完成見習報告。師范生對課程見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課上是見習生,課下還能夠踐行教師角色、履行教師職責,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狀況,處處為人師表的同時,表現出對學生的關愛。
(四)改革課程教學評價內容及方式,突出師德養成評價環節課程教學評價是檢查教學效果、衡量和促進師范生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檢查培養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依據,對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師范教育學課程對師范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以期末閉卷筆試為主,內容偏重于對師范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以考核記憶能力為主,這樣往往會忽視師德養成的問題。所以,必須改革對師范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既要評價師范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又要評價師范生師德養成的情況。在改革教育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為了增強師生對師德培養的重視,對評價內容與方式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1.改變評價方式。考核既包括期末的閉卷筆試,還包括平時項目訪談過程與報告考核、見習過程及報告考核以及模擬教學現場考核,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增強教師對通過教育學教學進行師德教育的認識,從而為師范生師德修養的形成提供保障。同時,調整考核的分值比例,平時成績(包括課程見習成績、教案成績、模擬教學成績、訪談報告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2.改變考核內容。一是調整期末閉卷考試的題型和內容,增加案例分析題,將案例的選題范圍側重在師德問題方面,通過分析,深入思考師德的價值與意義;二是平時的教案撰寫、模擬教學、教育訪談、教育見習等教學項目的考核,也要以師德表現作為評定成績的標準之一。
總之,結合教育學教學對師范生進行師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在實踐中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此,高師院校應該重視在專業理論課教學中進行師德培養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師范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中小學教師。
作者:潘寶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