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位點資源配置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位點建設作為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核心,直接反映了學科的發展水平,其中,學位點的各種資源配置是學科建設過程中重要的決策和管理依據,是學科建設最直接的反映。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組織了第11次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申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農林高校共有14所(內蒙古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批準,公布了2010年審核增列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①,上述前8家農林高校榜上有名。本文以2010年申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14所農林高校申報書中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從學位點科研基地、學術隊伍、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學科交叉融合情況等方面,分析我國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學位點的資源配置,試圖從一個側面描述我國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的發展現狀,同時給出目前學科研究熱點及新的學科增長點,并對學科建設提出了建議。
一、基本數據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間“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工作平臺”②所公示的申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農林高校申報書中的信息。申報書有嚴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中的學術隊伍和第三部分中申報單位一級學科點的學科方向為研究樣本數據。需要說明,2011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批準印發的學位辦[2011]25號文中,根據《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已將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目錄中的“軟件工程”新增為一級學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慮此變化。
二、學位點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報書的第一部分基本情況中,要求各申報高校列出學位授權點對應的國家(部、省)重點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表1為參與申報的部分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基地匯總,各農林高校所依托的實驗室集中在農業信息學、農業信息化工程、數字農業工程領域,反映出了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位點資源設置的農林行業特色明顯。
三、學術隊伍設置分析
根據各高校申報書中現有在編人員信息,從年齡結構看,36歲~45歲占到63.5%,46歲~55歲占到23.5%,55歲以上所占比例比較小,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員是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主力軍。從隊伍建設的梯隊上看,“老”、“中”“、青”結合的梯隊合理。從學歷結構看,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學術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比例仍然偏小(圖1),迫切需要年輕同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四、學科研究方向設置分析
根據申報要求,各申報高校一級學科點的學科方向填寫不少于4個,不超過6個。14所農林高校所設置的一級學科點的學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個方向(圖2)。
(一)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主要致力于農業領域的軟件理論和軟件開發技術研究,著重面向農業領域計算機軟件的設計、開發、維護,運用構件化的軟件技術和智能決策技術,研究農業信息的智能化處理、分析、傳輸、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決策軟件的構造技術。
(二)計算機控制技術及應用以計算機檢測與控制技術研究為核心,以農業應用為特點,致力于農業裝備的檢測控制、田間信息采集傳輸的研究。在面向現代農業信息監控方向,圍繞傳感網絡的體系結構,信息采集,監控信息分析與處理,展開相應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三)計算機網絡主要針對計算機網絡應用于農業的特點,開展計算機網絡相關支撐技術、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實現、分布式計算的應用研究。主要包括:網絡化的嵌入式系統,網絡性能評估與優化計算,傳感器網絡,下一代網絡中的分布對象計算模型,網絡安全,網絡建模與模擬,普適環境中的Web服務和上下文感知服務等有關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數字簽名與身份認證,密鑰管理,生物數據安全,安全協議與多方計算等。(五)智能信息處理著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論、算法模型及其應用,在Web信息處理、模式識別、數據挖掘等方面結合農業與生命科學等學科的優勢,開展智能技術在農林業上的應用研究。
(六)圖形圖像處理研究圖形圖像處理,信息可視化和人機交互技術,計算機視覺以及相關技術在農業信息化和自動化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農作物與植物分類,農作物生長仿真,農產品的檢測與分級,新型農業機械作業仿真等相關需求。
(七)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農業科學研究信息化和輔助決策智能化過程中,為解決農業規劃、決策、評價等研究工作對計算機軟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數據庫與數據挖掘結合農業生產、農村信息化等事業發展的需要,重點研究數據庫實現新技術,嵌入式數據庫與移動數據庫,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信息檢索與數據庫等。數據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數據挖掘的相關理論與技術,以及集成信息檢索、模式識別、圖形圖像分析、空間數據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術。
(九)嵌入式軟件與系統結合農業院校的特點,培養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嵌入式技術與應用人才,主要針對嵌入式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展開研究,為區域經濟和農業信息化服務。研究嵌入式系統軟件開發平臺,實現嵌入式系統的應用開發,利用嵌入式技術實現工業過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術開發相關的產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計算與系統結構、光電信息與機器視覺、精準農業、多Agent系統、計算機算法研究、軟件測試與智能系統、科學計算及算法設計、分布式系統理論,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等。
五、學位點科研項目資助情況分析
科研項目數量和質量對于學位點科研水平意義重大。表2給出了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位點項目資助情況,分為5個標準:國家863/948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農業部星火計劃/教育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項目。由表2可見,國家863/948計劃項目有33項,占總資助項目的8.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有26項,占總資助項目的6.6%;農業部星火計劃/教育部項目有27項,占總資助項目的6.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53項,占總資助項目的13.5%;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項目有252項,占總資助項目的64.5%。從立項項目主持單位來看,分布不均衡,14所農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別。從立項項目類型來看,國家級的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國家863/948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農業部星火計劃因其要求高、標準嚴,立項數量較低,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項目數量較多。14所農林高校共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3項,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ISIS③查詢,14所農林高校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系統設計理論與技術(F020301)、計算機系統模擬與建模(F020102)和計算機軟件(F0202)三個領域。從立項項目年度統計分析看,2004年承擔8項,2005年承擔6項,2006年承擔7項,2007年承擔7項,2008年承擔5項,2009年承擔15項;從立項項目總數來看,2009年后總體呈增長趨勢,這與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投入有關。
六、學科交叉融合情況分析
作為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在研究方向設置上,除了注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主體地位外,也力求體現與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高度融合的學科特色。福建農林大學2007年在生物學一級博士點下設立了生物信息科學與技術博士點和碩士點。應用計算智能理論,處理有關序列分析,蛋白質結構分析和預測,蛋白質功能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和進化模型等問題,并構建相關軟件分析平臺。南京林業大學的林木生物信息學,依托林木遺傳與生物技術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完成了針對重要木本植物楊樹的全基因組測定工作,其先進的海量數據處理設備為生物信息學研究提供了基礎保障。湖南農業大學設置了生物信息處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與生長發育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生物計算科學及生物信息的獲取、加工與分析。利用計算機、數學模型等方法分析和處理生物學數據,開發數據處理的算法和工具,對于理解復雜生命現象、新物種分類、藥物靶點設計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南京農業大學利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數據庫、數據挖掘、知識發現等的算法與技術,解決生物數據處理中產生的各種問題。華南農業大學開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計算研究,包括蛋白質分子對接,動物疫苗與獸藥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山東農業大學的生物信息智能處理研究,重點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達信號處理。其他農林高校在許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術。
七、學科發展方向的建議
通過分析14所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位點的資源配置,從中可以看出,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農林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有了長足的發展,新的學科增長點建議考慮如下方面:
(一)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行業特色作為農林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應與當地區域特點緊密結合。針對我國國情和“三農”特點,研制開發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探索我國智能農業信息技術行之有效的應用機制,研究農業信息的智能化處理、分析、傳輸、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決策軟件的構造技術。物聯網技術已成為未來幾年信息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農林高校首先要關注傳感網/物聯網技術在農林領域中典型應用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然后再致力于農林生產環境監測技術研究,搭建農牧業生產環境物聯網信息技術平臺。例如:東北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在學科方向設置上強調以森林資源、生態環境、林業工程為研究對象,針對林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工程化及網絡化開展其信息表達、獲取、加工、處理、傳輸和控制等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內蒙古農業大學則針對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結構特點,開展現代農牧業信息技術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解決農牧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相關問題。
(二)學科交叉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的積極作用隨著計算機學科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拓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也更為廣泛,特別是與相關學科的滲透、融合也愈為緊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發展的需要,也是所滲透、交叉的相關學科發展的必然需要[2],其在構建新的學科領域方向、豐富學科研究方法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和創新意義。農林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應力求通過與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學科的高度融合來形成自身的學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