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公共體育整體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目標終身體育體育課程整體改革
論文摘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群體競賽三個方面進行整體改革實驗。結果表明,本項實驗內容豐富了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培養了運動興趣與習慣,提高了運動技術技能,全面發展了身體素質。
1,前言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未來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在人類跨人21世紀之際,世界各國都日益重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把教育作為發展科學技術,提高民族素質和振興祖國、提高國力的基礎。并對在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的教師素質進行各種描述和探討,以迎接新的世紀向教育提出的挑戰。
“高校公共體育整體改革實驗”旨在探索一條培養大學生具有較高體育素質的成功之路,為“燕山大學人才模式”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
2.實驗方法
2.1分析高校公共體育現狀,確立高校體育目標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基本上是“普修加專項”的上課模式(一年級普修、二年級專項)。普修的目的是為了彌補中學體育所帶來的較差基礎;專項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一項終身體育項目,進行終身體育鍛煉。但是,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我們發現此模式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或者說收效甚微。原因有三:其一,我國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體育受到嚴重的干擾,學生的體育基礎差得令人擔憂。其二,大學的普修課大多安排田徑(跑、跳、投),體操(單、雙杠、技巧、跳馬),球類(籃、排、足),武術等多項基礎課程,僅憑一學年7O學時的課堂教學,難免有些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結果造成學生走馬觀花,什么也沒學會,基礎仍然沒有打牢。其三,一年的專項課程教學,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教會學生掌握一項運動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技能以及競賽、裁判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其結果,正如有的同行所講的那樣,我們的學校體育,雖然從小學到大學經過長達l6年的學校體育教育,然而,到大學畢業時.沒有幾個人能掌握某項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和健身的理論與保健的方法,又怎么能談得上體育意識與觀念的培養?怎么談得上建立運動興趣與習慣?怎么談得上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呢?
近幾年來,高等院校體育發展的趨勢,重要的一點是高校體育如何向生活靠攏,同社會接軌;如何為人的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高校體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是確立教育目標。因為教育目標是決定教育活動的方向和前提,是“教育產品質量規格之設計”。高校體育的目標,應以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為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我們不能離開社會的發展而單純地談人的發展,只有把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人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高校學生只有具備全面的素質,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成為未來合格的棟梁之才。因此,高校體育的目標應包括:第一,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意識與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摒棄應試教育重智輕德輕體的弊端,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第二,教會學生一至兩項運動技術能力,培養興趣.養成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好基礎。第三,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和所學專項基本理論,競賽規則、裁判法等,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在今后的工作中發揮特長,具有對集體或社會進行體育輔導的能力,積極組織或參加各級體育活動。
2.2實驗對象
在我校機械學院、信息工程學院99級本科生中進行實驗,其它各院、系作為對照。實驗班男生468人,女生256人
2.3實驗方案
2.3.1設置2+l的課程模式
一、二年級開設專項課根據我校目前的體育設施,開設籃、排、足、乒乓球、武術、散打、健美操、手球、力量健美幾個項目的課程。學生可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系統的學習;三年級開設選修課,學生可另選一個項目進行學習。各專項課教材內容包括理論部分,占21.5%,包括體育基礎知識,專項理論.競賽規則和裁判法,實踐部分占70%,包括專項基本技術、戰術、身體素質;考試和機動占8.5%,包括每學年的理論,專項技術,身體素質考試。
2.3.2以俱樂部的形式開展課外體育活動
在課外活動開設各個項目的俱樂部,要求學生每周不少于參加兩次俱樂部活動,把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的補充和延伸。俱樂部的選擇最好是所學專項。各俱樂部安排教師進行輔導和考勤,俱樂部活動情況與體育課成績掛鉤。
2.3.3帶領學生組織和裁判課外群體競賽活動
每學期有計劃地開展校內群體競賽活動,讓各專項骨干學生參加組織和裁判工作。
3.實驗結果分析
3.1豐富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
改革前的教學,理論課比重一般為10%左右,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學生的體育知識貧乏。本次實驗,我們注重了理論課的教學,課時比重達20%t2~t-,較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體育的概念、價值和功能;進一步明確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掌握科學鍛煉身體、身體保健的理論、方法和評價等方面的知識和所選專項基本理論、競賽規則、裁判法以及田徑裁判法等。兩個學年的理論考試,我們采取閉卷考核,題量120分鐘,有93.9%的同學達到及格,其中76.4%的同學達80分以上。
3.2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習慣
高校體育要同社會接軌,向生活靠攏,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習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像過去那樣的體育授課方式,由于開設項目多,教學課時少,學生難以掌握某項運動技能,也就談不上興趣的建立和習慣的養成。本次實驗,我們要求各個專項從基礎抓起,進行系統的教學。隨著學生專項技術技能的提高,學生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由不愛好轉為愛好,逐漸建立起興趣和習慣。通過問卷調查,具有對所學專項有較高興趣的學生達90.2%,建立運動習慣的學生(每周能自覺從事運動2次以上)達86.4%,較之對照班分別高32和25個百分點。
3.3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術技能
經過兩學年的實驗,我們對各個專項測試了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并與對照班進行對比
籃球:一分鐘四點定位投籃(在端線中點,以5.8米為半徑劃弧取四點)男生平均投中4.8個,女生3.3個。綜合運球(自端線起運,前半場在三分線弧頂與邊結連接中點處運球后轉身,中圈變向,行進問上籃,中籃后以同樣的方法返回)男生平均成績為19.6秒,女生25.3秒。成績分別高于對照班一倍。
排球:個人自傳,自墊球(一次性單一技術,球高1米以上)男生平均62個,女生64個。二人對傳、墊球(二人相距5__6米)男生平均傳墊35.8個來回,女生33.2個。成績分別高于對照班近一倍
足球:個人顛球,男生平均18.2個,女生19個。運球繞竿射門(18米放置10竿)男生平均成績13.6秒,女生17.2秒成績分別高于對照班近一倍。
籃、排、足球專項,學生不僅掌握了較好的技術.并具備了一定的攻防能力、戰術意識和進行一般性比賽及裁判的能力武術:學會六個徒手和器械套路(對照班三套)并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攻防技能健美操:學會4組成套動作和4種規定動作(對照班各2套),并在體態、姿態、舞姿諸方面具有較好的水平。乒乓球、力量健美、散打項目因開課時間短,暫沒進行詳細的統計。
3.4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各專項班結合專項特點,身體素質堂堂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學生參加“國家大學生體育鍛煉標準”中的“五項達標”為例,即立定跳遠、鉛球、引體向上、1000米跑(男)或800米跑(女)、4×10米往返跑。(見表2)。
的加工成份,稱為”中央加工器”,它專門控制和調節非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中央加工器像個波段開關,能夠使大腦意識從指向信息加工的內容轉換到指向信息加工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這種轉化無疑會影響問題解決的操作,并對復雜而困難的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它能使問題解決者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于是有利于從頭腦中提取出與問題有關的新知識,并理解這些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元認知不僅使得問題解決更加成功,使認知過程更加順利,而且使遷移效果也更好。
在元認知能力的訓練中,教師需要用的辦法便是要求學生解釋自己的解題步驟的理由或訓練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些關于問題解決過程的問題,并自己加以回答。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能力、認知策略等的知識,以及在何種問題情境下應該運用何種認知策略、如何最佳地發揮自己能力的知識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后,才能更好地發揮元認知的調節機制,包括計劃、檢查、監測、檢驗等,從而使認知過程更加順利有效。此外通過教師的提問(如問學生正在干什么以及所做的每一步的價值等問題),也可以引發元認知加工過程。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僅使認知過程更快速有效,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傳統的教學觀忽視了在掌握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如何去發展相應的學習能力的問題,通常是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不愿動腦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事實上學會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要重要得多。將學習的能力作為教學內容來教,是當前的教學所不能回避的,因此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顯得格外重要。總之,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者。新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機地應用于教學實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科學有效的途徑。認知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為中心,強調學生的情感因素與認知的相互影響,重視個體差異和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教師應把握認知教學觀的理論精髓并將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切實轉變自己的角色和職能,這樣才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和順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