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均衡公平發展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明確教育公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在現行教育體制不能作出更大調整的前提下,如何通過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著重思考的問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通過近幾年實施創建自治區一流教育的發展戰略,在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教育的較大差距,因此首先要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國教育的不公平,最大程度上體現為城鄉教育的不公平。在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形成了教育資源“城市優先”的價值取向。其突出表現是,城市義務教育由國家財政負擔,而農村義務教育則由農民支撐。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在教育普及程度、經費投入、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方面造成城鄉教育的較大距,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海拉爾城區教育發展與農村牧區教育的發展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實施創一流教育以來,我們將城鄉發展進行“一體化”考慮,調整中小學布局,整合教育資源,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和諧發展。
一是強力推進布局調整,促進教育資源合理流動。三年間撤并學校12所,通過老校拍賣、校產置換、開發配套和專項投入多種渠道,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使農村教育成規模、上檔次,為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加大對農村牧區中小學的投入。創一流教育以來,中小學基本建設的30多項工程中,鄉鎮的12所學校就占了15個,總建筑面積24690平方米,裝備“七室一廳”45個,總投資達兩千多萬元,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強化農村中小學軟件建設。為了真正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我們出臺了《加快農牧區學校建設,建立“聯校制”工作方案》,將城區中的人民群眾高度認可的15所優質中小學與15所鄉鎮學?!敖Y對子”,以強帶弱,強弱結合,共同進步,均衡發展。同時將薄弱校的發展指標納入對優質校的考評中,進行捆綁式發展。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布局、全面整體推進,使海拉爾區的教育搶得先機,在幾年間得到了整體性的提高,廣大的農牧民在子女教育上享受到了與城區孩子一樣的待遇,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和諧發展,從而使農牧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擇校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校之間的差距,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學校辦學資源得到均衡配置
時下,廣大人民群眾都感覺到子女上學難,究竟難在何處呢?從實質上來講,難在不但要上學,而且要上好學,不但要享受教育,而且要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老百姓只有通過子女在考試中獲得好的學業成績,才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優質的高中、優質的大學去學習,將來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成為公眾選擇學校的價值導向,哪一個地區、哪一所高中、初中學校,升學率高,家長認可的程度就高,那么生源就好;升學率低的,社會認可程度就低,生源就差。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優質學校”生滿為患,“薄弱學?!遍T可羅雀的現象。久而久之,“優質學校”由于班額有限,不得不抬高收費的標準,于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借讀費、擇校費、贊助費等名目,還出現了“條子生”,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就產生了。海拉爾區在創一流教育之前,擇校的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矛盾很突出。我們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擇校的現象,促進了校際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實施“三個傾斜”,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向薄弱學校傾斜,班子建設向薄弱學校傾斜,教師隊伍建設向薄弱學校傾斜。從政策上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使原先所謂的優質校與歷史形成的薄弱校在辦學條件上大體相當。為了縮小師資的差距,2004年起先后從優質學校選派優秀教師、中層干部近200名到薄弱學校輪崗、掛職、任職等。使薄弱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依法辦學,強化學籍管理。義務教育嚴格遵循“就近入學,劃片招生”原則,以戶口和房照為依據,進行劃片招生,嚴格限制擇校生。通過生源均衡推進校際教育的和諧發展。
通過促進校際教育的均衡,使區屬各校在發展投入與發展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在各自的特色發展、品牌發展上做文章,促進區域教育的多元發展,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有效化解了教育的深層次矛盾,達到了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目標。
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現實中仍不盡如人意,要使這種現象有所改變,就要在制度上賦予各學科以均等地位
應試教育下,考試考什么,學校就重視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音樂、體育、美術等非升學考試科目,被學校、教師甚至是家長人為地弱化或削減掉了。所以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能真正實現或實踐的地區比較少。實施素質教育的好處不言而喻,但要想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處理好應試學科與非應試學科的關系。
一是注重非應試學科建設。我們以音、體、美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為突破口,有效加強非應試學科建設。體育課實施“自助餐”式的選項教學課堂教學模式;音樂課實施主體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美術課實施體驗成功式課堂教學模式。成功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音、體、美等學科的課堂教學重新煥發了生機。根據北方高寒地區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地方舞蹈和傳統游戲特色,編寫發行《游戲·體育·健康》等鄉土教材。二是我們將是否開足開齊各門課程列為年終考核項目,并組成督查組深入區屬所有學校進行不定期督查,嚴厲懲辦用兩套課程表來敷衍檢查的學校,確保開足開齊開好各門課程。三是以活動強化非應試學科發展。把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作為促進非應試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四是全力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海拉爾區是自治區首批課改實驗區之一,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2006年成功地實行了新課程改革的評價機制,打破傳統,按等第和分數同時錄取,分數不再是升學的唯一評價方式。實施課題帶動戰略,把在自治區教科所立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策與方法研究”這一課題作為總課題,以區屬各校為基地,以教研組為單位,以課堂為依托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海拉爾區中考、高考成績屢創歷史新高。
海拉爾區著力抓學科教育的均衡發展,使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再停留在討論與研究的表層,而是進入了全面實踐內涵發展,使素質教育全面鋪開,扎實推進,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類別、多層次的,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不能厚此薄彼,而是應使各級各類教育齊頭并進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精英,同時也需要一大批中初級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有技能、肯實踐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這就要求我們“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個地區的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的和諧。海拉爾區的創一流教育始終堅持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高中教育、教師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一是發展、規范幼兒教育。以國辦的海拉爾區幼兒園和民族幼兒園為龍頭,以公辦帶動輻射民辦,促進多元發展。海拉爾區學前三年入園率由2002年的26.7%達到2006年的96%,基本普及了學前教育。二是擴大高中教育規模。創一流教育使普通高中由一所增加到四所,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2年的2749人增加為9835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9.2%,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三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海拉爾區先后將五所職能相類似的學校合并到第一職業學校,并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使海拉爾區的職業教育在三年間整體性擴大了一倍,整體競爭力大大增強。2005年1月,海拉爾第一職業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四是教師教育迅速崛起。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為區教師進修學校投入500多萬元,解決了教學樓及現代化教育設備的問題。目前海拉爾區的教師教育機構已經成為覆蓋五個旗市的區域性教學資源中心,成為教師成長的搖籃。2006年海拉爾區教師進修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示范性教師進修學?!保侨灾螀^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學校。五是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德育網絡。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家長學校和關工委的橫向聯系,啟動海拉爾區家庭教育現代化實驗工作,開通“家庭教育網”。
通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投入與調控,海拉爾區的教育在城鄉教育、校際教育、學科教育以及各級各類教育方面得到了全面、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資源,體現了教育公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升,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
辦好學校的立足點
辦好一所學校關鍵是找準立足點,形成明確的戰略思路和方針。目前,歸納許多學校的辦學立足點,大致有三種定位方式:以抓考試成績為核心立足教學質量方式;以確立育人目標、辦學目標為出發點立足辦學特色方式;力爭完成好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各項任務立足競爭優勝方式。立足于教學質量,對于辦好一所學校來說本來是無可厚非的。這樣做也容易贏得社會、家長的贊揚。良好的教學質量贏良好的社會聲譽,吸引更多的家長、學生青睞,有利于學校良性循環發展,這是目前許多學校將其視為生命線的辦學立足點。然而問題是,我們目前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還不夠完善,基本上還停留在以考試成績、分數作為評價教學質量唯一。
立足于辦出學校特色的方式,其基本思路是,確立一個教育理念,以此為基礎,制定學校的育人目標、辦學目標。圍繞這個目標整合學校辦學資源,構建學校課程體系,選配合適的師資隊伍,形成學校的文化氛圍,尋找展示學校特色的評估平臺。應該說這樣一種辦學立足點,從理念、戰略到結構比較完善,自成體系,充分體現了學校的個性發展、自主發展。然而這樣一種立足點和發展模式,在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無法回避一種理論上的困境,那就是,學校的育人目標和特色發展與數以百、千計的學生個體的多方向發展的矛盾。我們常??吹?,在學校制定的育人目標和辦學目標中見不到學生對自我發展的要求。要解決這樣的矛盾,需要相當的條件。另外,統一的政策要求,單一的資源獲得途徑,也使這種從教育理想上產生的辦學目標,在操作上受到許多限制。
立足于完成好教育行政部門任務的方式,其工作著力點就是保質保量完成上級任務。在目前處于教育行政部門強勢管理情況下,這樣的辦學方式可以理解。再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往往從宏觀層面上考慮了教育優質資源的結構和發展,從宏觀和中觀層面上考慮了特色學校的布局和學校特色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立足點,無法調動學校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形成的教育局長是“大校長”,學校校長是“教導主任”的不合理情況也是有目共睹的。
綜上所述,這些辦學立足點都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那么辦學的立足點應該如何選擇呢?
立足于做好教育服務。立足于教育服務,首先可以體現出全面性。教育服務包括很多方面,完善的設施、豐富的課程、優質的課堂教學、特色的學科教學等等??梢悦嫦蛩袑W生,面向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從生命發展、社會能力發展到智能發展??梢哉{動學校所有資源,因為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務,學校的每一個部門都有提供好相應服務的責任。這將有利于學校的資源充分發揮效益。其次可以落實教育均衡發展和特色發展。以廣大學生、家長對教育服務的共同要求作為目標去努力,有利于調動所有學校積極性,有利于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學校的資源優勢,在某些方面的服務,能達到不同尋常的能力和水平。這種特色既有主觀自覺的努力,又是建立在學校已有的客觀基礎上,同時又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
立足教育服務,當然有明確的價值意識。這種價值意識來自于社會、家庭、教育舉辦者多種層面,它會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管理部門,要建立相應的評估方式來推動。要改變現行的片面地用考試成績、分數來評定學校辦學質量的方式??匆凰鶎W校的辦學質量要看它是否盡了自己的力量,提供了盡可能好的教育服務。它的服務是否全面、覆蓋面怎樣;在相同情況下,它提供的某項服務是否做得更好,更有效益;相同的條件下是否開創新的服務,服務有創新。這樣的評估使各類學校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發展的天地,進而推動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
教育如何增強人力資源強國建設
“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存在的一種資本形態。它強調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對生產起促進作用,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資本。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而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來源充足但勞動力質量較低,主要表現在受教育程度低。在發展中國家人口過度增長成為經濟發展主要障礙的同時,人力資本的高度匱乏,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有關學者的研究證實,我國人力資本投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中國物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投資比例是12誜1,韓國是8:1,美國是3誜1。美國哈佛大學羅伯特·巴羅等人運用資本、非技術勞動力、人力資本、新思想等四要素理論的方法進行調查后得出的結論是,妨礙窮國趕上富國的是人力資本的缺乏,而不是缺少有形資本。中國這種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比例失衡的現象,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本,這將是推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
一是合理解決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目前不僅教育經費規模偏低,而且教育經費級次結構失調。據有關國際組織的調查研究表明,初等教育的投資效率和公平優于中等教育,而中等教育的投資效率和公平優于高等教育,而且初等教育更是公共教育投資的優先項目。但目前我國的實際是相反的,用于提高初等教育質量的投資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這是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經濟學家認為,教育投入,能直接創造國民收入。社會各界力量投資教育,不僅能夠緩解教育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實現經濟與教育之間的良性循環,而且能夠啟動教育消費,增加國內總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多渠道投資教育將擴大教育供給、教育規模,從而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是挖掘社會上一切辦學潛力。近年來,社會力量辦學得到較快發展,辦學范圍從成人教育、職業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目前的民辦教育已得到政府認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是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更加積極的鼓勵措施,扶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要專門立法以保障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四是積極發展各種針對性強的短期職業教育。美國曾經在經濟和全民教育并不發達的時期,找到了全面舉辦贈地學院、培養國家建設實用人才、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有效途徑。這就是建設具有教學示范作用的實驗和實習基地,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時應用于生產實際。同時,向當地社區廣為傳播各種實用知識,通過短期實用技術培訓、文化課程補習班等多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活動,使教育與農業生產、工業發展緊密結合。受過這種教育的人,在知識和技能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能及時適應當前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這種形式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