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園藝生物技術專業創設及綜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農業生產中,園藝業是一個栽培集約化、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優的產業。其在農業中的比重總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現代化進程而不斷提高,在美國、日本、荷蘭、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園藝業占種植業的比重都超過50%,我國廣東省在這方面的比重接近70%。園藝植物是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好材料,廣東不僅是中國園藝生產面積最大、產值最高的省份,也是生物技術在園藝中應用最普遍的省份。香蕉、番木瓜、菠蘿、蘭花、龍血樹屬、馬蹄蓮屬、花燭屬、觀賞鳳梨、桉樹等許多重要的園藝植物都已普遍采用組織培養工廠化育苗,生產的園藝植物組培苗在全國種苗市場中占有絕對優勢。園藝產業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一批既懂園藝又懂生物技術的新型人才,以促進園藝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園藝學專業是一個傳統的專業,涉及園藝植物(果樹、蔬菜、觀賞植物等)的種質資源、生長發育規律、繁殖、栽培、育種、貯藏、加工、病蟲及造園等多個方面,培養的學生知識面廣而不專,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園藝生物技術新產業的需求。為適應園藝學科的發展和園藝生產的需求,華南農業大學于2002年著手組建了由園藝生物技術所和園藝生物技術系組成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教學工作平臺,2003年在國內率先招收了園藝生物技術方向的本科生,在培養園藝學和生物技術學新型復合人才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創建了一個完整的園藝生物技術本科人才培養體系。
一、通過所系融合構建園藝生物技術教學平臺,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一)整合資源,為培養人才提供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園藝學一級學科下包括的果樹、蔬菜、花卉、茶學、園藝產品采后學等二級學科(或方向)都涉及生物技術。由于學科劃分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從事品種改良以及采后生理學的教師、設備等被分散在5個不同系中,不利于園藝生物技術的發展。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整合園藝學科中與生物技術有關的人員和儀器設備,構建了園藝生物技術教學與實驗實習平臺———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該所為校級研究所,下設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室、細胞工程育種研究室和脫毒與快繁室等3個研究室(或實驗室),主要為科研和培養研究生提供實驗條件。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人員全部來自園藝學院各系,其中教授8人。
(二)教學與科研結合,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2003年,根據園藝學科及華南地區園藝產業發展的需要,園藝學院創設了園藝生物技術方向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為方便教學管理,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又組建園藝生物技術系,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聯合辦公,人員及設備統籌使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園藝生物技術系則側重于本科生教學和培養上,兩者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相互支持。通過所系融合,使教學和科研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改善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條件,不僅大幅度提高了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使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生物技術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時還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教師近年來承擔了2項“863”課題、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50多項省部級課題。以果樹、蔬菜、花卉和茶樹等園藝植物為材料,開展了分子標記、基因分離和克隆、轉基因、基因功能鑒定、細胞工程、種苗脫毒與快繁及采后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顯著;同時還承擔了多項學校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為本院和外院學生開設20多門課程。
(四)加強硬件建設,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需經過嚴格的技術訓練,如果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創建園藝生物技術專業將成為空談。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設備相對比較昂貴,僅靠教學經費不可能滿足儀器購置的需要。因此,必須通過科研帶動學科建設,利用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廣東省211工程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本科優教評估和人才引進等項目,多方籌措資金。有了良好的實驗條件、配套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
二、制定科學的課程方案
園藝生物技術專業根據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結合園藝專業的發展趨勢,制定了“園藝+生物技術”的復合模塊培養方案。園藝,是本專業的立足點,要“站穩”,但不應該花費太多的學時。我們壓縮了原有園藝專業課中的“各論部分”的課時,保留園藝學的核心課程園藝概論、園藝植物分類學、園藝植物育種學和園藝植物栽培學等,形成“園藝模塊”。生物技術模塊則開設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植物細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原理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專業主干課,另外還設置了一些選修課,形成全新的課程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園藝生物技術學科及其理論體系
由于園藝生物技術是園藝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和學科分支,從園藝生物技術所成立之初起,就特別重視學科建設和園藝生物技術理論體系的建立。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編著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一書作為研究生校內教材使用。由于該教材學術體系較系統、理論較嚴謹、體例統一、內容新穎和能充分反應園藝植物特點等因素,于2005年被教育部遴選為“研究生教學用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國內首次公開出版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研究生教材[1]。2007年又主編出版了“國家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和《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實驗指導》等本科生教材[2-3]。
四、創新實驗室管理機制,實行全面開放和資源共享
從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成立之初起,所系實驗室就按照開放型教學研究實驗室的模式進行運作,建立和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對本科生、研究生實行完全的開放管理,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力促進了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綜合與滲透,加強了橫向聯系和合作,提高了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緊密結合園藝植物生產實際,培養園藝學和生物技術復合型人才
1998年教育部調整專業設置前,園藝學下設有果樹學、蔬菜學、花卉學、茶學等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專業面太窄,就業困難。1998年專業設置調整后,一般不再按二級學科設置專業,而是將果樹學、蔬菜學、花卉學合并為大口徑的園藝專業。專業口徑的改變,大大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克服了專業面太窄的弊端;然而,新的問題又凸顯出來:學生很難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核心技術體系,博而不精、“果、菜、花什么都懂一點,什么都做不成”。因此,培養園藝學和生物技術復合型的新型人才,應該使學生在了解園藝作物種質資源豐富、常用無性繁殖、集約栽培、經濟效益高、可保鮮增值等共同特性的基礎上,探索生物技術如何更深入地介入園藝植物的快繁、種類鑒別、種質創新和采后處理等方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是掌握園藝作物基本特征、具有生物技術應用特長的新型人才。為此,教師通過主持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以果樹、蔬菜、花卉和茶樹等園藝植物為材料,帶領學生開展分子標記分析、分子遺傳圖譜構建、基因分離和克隆、轉基因、基因功能鑒定、生殖細胞工程及采后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使學生直接進入學科前沿。同時,應強調園藝生物技術的應用性,除了完善院內實驗平臺,還應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安排生物技術方向的學生去這些實驗基地進行生產實習。學生利用這些機會體驗到了利用離體培養技術大規模工廠化培育園藝植物種苗的過程,而且還能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生產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對企業經營管理、市場情況、員工生活等方面有了更直接了解,為今后就業和創業打下了基礎。華南農業大學根據園藝學科發展的需要,對園藝專業進行了改造,創建了園藝生物技術本科生專業方向,突破了原有按學科、專業、學系設置實驗室的封閉模式,促進了學科、專業之間的融合與滲透,建立起園藝生物技術教學工作平臺。通過制定教學計劃和組織編寫教材,形成完整的園藝生物技術教學體系;通過調動教師和實驗人員的積極性,實現了人員、儀器設備、經費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儀器設備發揮最大的效益,為培養人才提供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直接參與園藝生物技術科研和生產實際,為改造和提升傳統專業、培養高質量的園藝學和生物技術復合型新型人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