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設置的觀念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的觀念上基本還是重理論輕實踐,注重傳授專業理論知識,輕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這顯然與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目標相背離,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思政專業畢業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專業的實踐課程僅設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而這些教學實踐環節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謂的教育見習是去見習單位聽聽課、參予批改作業和試卷等活動,沒有實質性的教學實踐技能訓練。思政專業的教育實習一般是4-6周,課時安排較少,且過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實行學生分流實習,學生返校只要有實習學校的證明即可。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缺乏實效。[3]高校思政專業大四學生畢業論文的開題時間與考研時間、期末考試時間相沖突,導致開題報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濫造。而在最后一個學期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又忙于研究生復試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復制粘貼的方式來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
(二)課程設置的結構注重基礎專業理論,忽視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合格的中等專業學校的政治理論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未來主要從事這一工作的思政專業的學生就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基礎教育理論知識。然而高校思政專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平臺課中其他課程所占比重較大。這樣高校思政專業在過于重視公共、學科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就忽視了教育理論課程,致使畢業生缺乏系統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也使其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指導性、意識性和能動性。[4]很多高校思政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在綜合大學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加了幾門教育理論課程,認為這樣就具有了師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專業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根本無法滿足畢業生成為未來合格政治教師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的各方面需求。
(三)課程設置的內容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忽視深厚的文化基礎未來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畢業生不僅要具有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必須同時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礎,而重視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基礎的培育卻是目前高校思政專業課程設置內容的通病。[6]現行的高校思政專業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即通識課程主要集中于幾門必修課(《大學英語》、《體育》、《教育學》、《心理學》等),選修課所占比例較低,其中跨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更低。其實選修課程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發展及本學科最新發展成果的課程,選修課的分量小,使學生無法系統地涉獵到更多其他學科的文化基礎知識,使得思政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卻缺乏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這無疑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基礎教育改革對思政專業綜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離,導致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力受限,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路徑和措施
(一)課程設置應厚基礎、寬口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各級各類綜合人才的需求,必須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厚基礎、寬口徑。[7]首先,在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和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廣”,注重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滲透,讓學生在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與優良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具備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課程結構對思政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從專業角度,依照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各門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調整課程結構,整合課程資源,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使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其次,在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除設置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課程之外,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還應該多設置一些非師范類的、其他方向的課程,比如《比較政治制度》、《國家公務員制度》、《農村工作知識》、《中國農村政治社會學》等,尤其在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多增設一些與本專業和未來社會需要相關聯的新課程,拓寬思政專業口徑,制定“一主多輔”或“主輔修制度”,讓思政專業的學生在具備雜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兼具廣博、精深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滿足市場經濟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二)強化實踐課程的設置,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見習是順利銜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低年級的學生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應該分階段、分學期地有序進行,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教育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實踐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應該適當增加實習周數,形成校內試講、校外實習、反思提升的機制,避免以前的畢業實習不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反思討論的缺點。畢業論文是學生大學四年的最終成果,應該制定一系列的約束機制,讓學生合理地分配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和寫作工作,比如:指導教師的定期檢查,不合格論文的懲罰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專業還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讀書交流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未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比賽、假期社會實踐、貧困地區頂崗支教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論課的比重,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基礎教育改革對高校思政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必須做出積極的回應。[8]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多開設一些新的教育理論類課程,比如:《現代教育論》、《教育實踐學》、《教師修養》、《教育技術》等,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教育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另外,還應該增設一些與基礎教育改革銜接的課程,幫助學生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標準,讓思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現從一名學生到合格政治教師的成功蛻變。
(四)加大公共基礎教育選修課的比例,增強通識教育的力度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包括基礎性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健全人性的陶冶以及一些非專業性的實際能力的培養”。高校思政專業的通識教育是對本專業大學生進行的學科之外的非職業、非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讓其具備系統的知識及能力結構。其內容應該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大領域”,“依據各門學科本身的教育意義和時代的發展要求,語言、數學、計算機技術、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公民教育等領域的知識對大學生自身發展和參與未來社會的競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高校思政專業中,應該改變必修課是絕對主角的現狀,加大公共基礎教育選修課的比例。首先,在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中,增加有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接受系統的通識教育。其次,增設一些其他專業如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鄰近學科有所銜接,增強通識教育的力度,使學生具備豐厚的文化基礎知識,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各級黨政機關優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和中學思想政治課合格教師的主陣地,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合理調整課程設置的種類和結構,進一步規范課程體系,以更好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郭蕓王霞娟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