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思量論文:高職教育課材革新的思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璐劉蒙蒙楊露江單位: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為了能夠實現“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能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對高職院校課程進行改革。為此,筆者特作如下探索與實踐。
1.合理設置專業方向。
專業設置的合理性,注意整合相關專業。專業設置定位要準確,要能緊隨市場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服務,這是高職教育極其重要的一環。在設置新專業之前,做好充分的前期論證和市場調研就顯得十分必要。要充分聽取企業生產第一線相關專家的意見,由專家對市場需求、人才規格、專業前景充分發表意見,從而得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高職教育設定一個新專業,往往要完成大量儀器設備和師資投入,極易造成資源浪費。所以,做好專業的充分整合就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2.課程內容的改革。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行業的崗位設置正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內容也應當朝著多學科知識交叉和整合的方向進行改革。單一的專業知識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如果選擇課程講解內容時能夠多注意到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并盡可能與之相適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對專業學習形成良好的氛圍。因此,打破舊觀念的學科課程知識體系,根據具體社會需求和專業需要,更新教學內容和方式,優化專業課程知識體系。構建的知識體系除要具有實際操作技能外,還要具有技術管理、技術產品研發、生產組織等各種交叉知識。
3.課程結構的改革。確定合理的課程結構。
抓好課程建設,在高職教育時把“面向市場、立足崗位、注重素質、突出能力、強調應用、貫徹創新”作為專業建設和培養人才的指導思想,并形成“兩依托、三要素、五建設”的專業改革與建設模式。“兩依托”即依托企業、依托市場來辦學;“三要素”即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運用整合能力觀來調整教學內容;“五建設”即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建設,校內、外實驗與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建設,教材建設,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等五方面的基本建設要抓好。因此,當前特別要加強以實踐動手能力作為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4.教材建設的改革。
針對高職院校專業相關教材存在的知識體系問題、內容問題、與工程現場實際需求和社會需要銜接問題、教材載體單一等問題,現應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服務專業知識體系的原則,構建適應專業課程教學需要的學科教材體系,準確把握教材為專業課程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服務的角色定位,開發出高職院校專業系列相關規劃紙質教材、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和視頻資料等。
5.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應該認真研究每個教學內容應該采用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并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傳授式、滿堂灌”教學方法,基于實際的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情景和任務場景,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的一體化模式,運用“案例教學法”和“問題驅動法”、項目、討論式、任務驅動式等方法展開教學內容,嘗試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中,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進而達到學用一致的教學目的。
6.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以“互動式”代替“填鴨式”,“一本教案”、“一支粉筆”將被“一支鼠標”、“一塊屏幕”所替代,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將新的教學手段應用到教學中。結合我校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建設,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將多媒體這一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引進課堂教學,將一個知識點展現為一個過程、一幅圖片和一段視頻動畫,表現手法更加直觀、清晰。構建課程教學資源平臺,供學生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采用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學生自學相結合等手段,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7.教學模式的改革。
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因其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而被高職院校廣泛采用。為更好適應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圍繞崗位、專業的需求安排教學內容,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產教結合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學生畢業后可直接上崗,受到企業的歡迎。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使學生親臨施工現場,更直觀深刻地理解專業理論知識體系。針對專業學習中某些課程的特點,可采用分層次教學,即根據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在科學測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分類排隊,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每個層次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借以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例如校內的大學英語分等級、層次教學,正在嘗試此種教學模式。
8.教學觀念的改革。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呼吁新的教學觀念,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大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使學習者以此為基礎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適應社會企業就業需求的人,而且要使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高職培養人才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社會急需,還要考慮社會的長期發展需求,把當前的需求驅動和發展需求驅動結合起來。
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能否真正辦出自己的特色,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產物。只有擁有一支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師德高尚、水平高超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將改革進行到底。因此,每位高職教師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讓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深入人心并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建立學校的兼職教師隊伍,他們有生產、管理或科研的實踐經驗,教學中能較好地把書本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照本宣科、不空談理論,因此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論
總而言之,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為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不是短期性的潮流化的活動,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的課題。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決貫徹國家規定的相關教育方針,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樹立教育新理念、合理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大膽嘗試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開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