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教學的科學素養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科學素養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靈魂,應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就要特別重視實踐性教學活動。下面以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章第一節《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例談談我的做法。教科書上關于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概念比較抽象、微觀,應怎樣講解,才能使剛剛步入生物學大門的初中生理解“光合作用”這個概念,并在授課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善于探究、大膽質疑、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發表觀點的論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鍛煉。為此,我作了如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需求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只有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才能使學生引起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當學生產生某種需要而又沒有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不安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在遇到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時,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就轉化為動機,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向所確定的目標前進。在學《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節時,我們可以先把一些花草布置在實驗室的四周,也可以把一些著名生物學家的畫像和格言布置在實驗室里,使學生一進入實驗室便沉浸在一種良好的情境中,從而自然本能地從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產生對知識的需求。
二、提出問題,進行設疑
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我們應加強教師的引導,最大限度地排除可能出現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學生的認識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較大的受控性,從而有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得預期的效果。我向學生明確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水分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環境因素,如陽光、空氣對植物生活的影響。在課前讓學生收集光合作用發現史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綠色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從何而來?陽光、空氣等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
三、學生利用教材和提供的條件,進行學習觀察和操作,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假設
我們知道,實踐性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感知客體,獲得感性知識,為學習理論知識奠定好基礎,還可以深化書本知識,擴大視野、開拓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還可以促進學生自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在這一節教學(2課時)中,我準備了十二個分組實驗,讓學生四人為一組,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實踐中獲得感性知識。(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四、學生提出看法,相互交流討論
學生在觀察實驗后,可以進行專題討論。對于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教者要能夠及時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來,并督促學生集中力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一方面密切注視學生討論的情況和進程,同時還進行及時的、恰到好處的點撥,但不越俎代庖,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在討論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及時給予充分肯定。通過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切磋,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使學生思路更開闊,認識更全面。
五、對討論,老師要做出必要的、有針對性的結論
對討論的結果,教師要做出必要、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小結,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強調難點,這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對在討論中出現的知識性錯誤、知識漏洞或不嚴密、不規范的表述加以糾正。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過程、現象、本質和規律掌握得更簡練、更精辟、更準確,避免出現知識的盲區和誤解,有利于以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獲得知識,認識世界。
實驗1結論: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這就是說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可見,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一種產物。
實驗2結論:在植物體中,葉綠體越多的部位,藍色越明顯,也就是產生的淀粉越多,證明光合作用的場所在葉綠體。
實驗3結論:快要熄滅的衛生香,遇到金魚藻在光下釋放出來的氣體,立刻猛烈地燃燒起來,這就是說,金魚藻在光下能夠產生氧氣,可見,氧氣也是光合作用的一種產物。
實驗4結論:甲裝置里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容器里的二氧化碳,葉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就不能制造出淀粉,乙裝置里的清水,不能吸收容器里的二氧化碳,葉片吸收了二氧化碳,就制造出淀粉。可見,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科學實驗還證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本人認為,在生物教學中注重實踐性教學,不僅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由難變易,大大降低教學難度,使學生能夠充分地掌握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本質、結果及規律,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改進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多變性和獨創性,主動獲得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養成。
作者:王鑫 單位: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