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如今身處信息社會的我們,必須要對勞動教育的形態進一步考量,因此我國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不能局限于單純的體力勞動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勞動觀教育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基于千禧一代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探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缺失的問題,著眼國家、高校、家庭三個立足點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教育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尊重勞動,勞動光榮,并且肯定勞動對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點是,勞動觀作為治國理政思想的一部分,在新時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閃耀。”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基數龐大的一部分,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實現人生價值必須依靠勞動,大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是我國今后最需要重視的一方面。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意義追尋
自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科技創新已經擺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地位,國家對教育和學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教育就不能再局限于單純的體力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形態也要進一步考量。在信息社會中的勞動教育,重點需要放在引導知識的生產應用,尊重知識與人才上。尤其黨的召開之后,我國對現階段國家發展形勢作出了新的判斷,青年學生要想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就必須將實踐與創新結合。
(一)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個社會的和諧快速發展,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決定的。而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潛力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大學生最迫切的就是擁有科技創新知識的儲備,并將其運用于國家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應該肩負起奮進新時代的重任,積極接受勞動觀教育。大學生的勞動意識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和全面性,也顯示出我國發達的政治文明。讓接受新時代勞動觀教育的大學生,懂得務本崇實的重要性,進而全面建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有利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黨的提出“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新要求,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主要學習者,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主體和細胞。因此,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樹立創新意識,積極的參與到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中去,既有利于帶動其他年齡階段的工作者加入到勞動教育中,又在社會中營造了全民勞動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加快實現培養堪當時代大任接班人的目標。
(三)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未來教育是智育與體育的結合,它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還造就了一批批全面發展的人才。”[1]而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正是新時代所需要的。正確的勞動觀可以使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大學生擁有道德價值選擇和倫理思維的能力,加強其道德思維的觀念,充分認識勞動在社會中的作用,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總之,在新時代培養大學生正確勞動觀,不僅僅是鼓勵大學生參與簡單的勞動,更重要的是從勞動中獲得獨特的人生體驗和領會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國家必須通過一系列措施培養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人才。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現狀
在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及在現有的教育領域中,大學生的勞動觀缺失相較于從前已經有所改善。但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指出:“青少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國家對大學生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對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也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如今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缺失現象雖有好轉,但也存在部分問題。
(一)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要與一切學校教育緊密相連。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缺失來說是致命的。大部分高校,尤其普通本科專科學校只注重簡單的勞動教育,即讓學生參加教室辦公室衛生打掃。這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大多也都是表面形式,對學生的思想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啟發作用。最重要的是缺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部分高校不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大知識競技類的比賽,也不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比賽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持。大多數大學生,尤其是普通本科專科院校的大學生,缺乏參與腦力勞動的熱情,缺乏新時代最有價值的創新精神,缺乏對勞動觀教育基本的價值認知。高校勞動教育的缺失是如今社會比較普遍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了棘手難題。
(二)大學生勞動素質的缺失不同于以往90后大學生,現在的大學生人群加入了更年輕的一代人—00后,千禧一代的加入使大學生勞動思想增添了許多新因素,我們必須要重視。因為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勞動觀而不自知,在社會普遍的唯分數論的以及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養成了大學生不重視勞動的習慣。在各大高校的教室和操場,在課業結束后以及在各大晚會結束后都會留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大部分大學生在寢室不會去主動打掃衛生,在家也會以學業繁忙為緣由拒絕做家務,在沒有強制性的情況下,也鮮有學生主動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對于部分00后大學生,“‘勞動’不再是一個熟悉且神圣的詞語,‘勞動人民’也不再是代表榮耀的稱號,他們所想的是坐享其成、是少勞多獲甚至不勞而獲。”[2]在經濟全球化深度發展以及虛擬時代,太多新科技直接代替一部分勞動,以至于他們從小就缺乏對基本勞動重要性的認識。雖然如今的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但是過多的新事物間接限制了他們的創新思維,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都得不到認同。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教育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教育的片面性第一,過于注重應試教育。這一部分不僅僅是存在于各大高校,根本原因是從初高中起,學校就忽視對少年學生的勞動教育,到大學期間這一問題就更加嚴重。大部分高校的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輕視育人的弊端導致缺乏勞動教育。在這個社會重視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各大高校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分數論的怪圈之中。學校各類評獎機制首以分數為重,忽視實踐活動教育,導致學生幾乎不參加實習見習等實踐活動,只為高分獲獎,缺乏基本的勞動實踐。還有一部分高校只開設采取筆試的理論課程,沿襲初高中教學法的舊制,忽視教育對象是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這一方面是學校缺失勞動觀教育的主要原因。第二,缺少勞動實踐教育。因為我國不斷擴大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規模,學校這個小環境內容納的是數以萬計的青年大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教育無法涉及到每一個人。大部分高校甚至不開設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并且只有一部分大學生可以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實踐—為期兩個月的實習經歷。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考研率也不鼓勵學生參與實習見習活動,一昧的重視學生在校成績。
(二)00后大學生的獨特性第一,反差性明顯。巴普洛夫主張在體力勞動內需加入任何優異的悟性,即手腦結合。[3]00后大學生正是缺失手腦結合這一觀念。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00后小小年紀就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雖然思想成熟,但是行動力不夠,大部分更依賴父母,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這種思想與行動上的反差導致他們更關注父母能帶給自己什么,而不是自己主動去通過勞動獲得什么。部分00后大學生享受學校和父母帶給自己的庇護,拒絕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校園中的創新比賽,導致從初高中起勞動意識淡薄。直至進入大學校園,他們更愿意繼續享受著“安逸感”,惰性越來越大,勞動意愿和學習能力逐漸變弱。大部分高校將勞動矮化為低級技能,傳統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對大學生的影響較深刻,勞動被認為只是一些家務活和其他體力活,無需智力參加的活動。[4]傳統觀念以及高校的不重視,雙向的壓力導致00后大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問題愈加嚴重。第二,現實感較弱。00后出生于一個幸福感大幅度提升的時代,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高科技引領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進入了小康社會,獨生子女機率較大。因此父母高度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幾乎不會讓孩子分擔家務勞動,導致孩子缺乏對現實生活中勞動不易性的認識。部分00后大學生對待學習也抱有僥幸心理,很少參加可以培養自我創新精神的比賽以及實踐活動,缺乏正視成年以后來自生活和學習的壓力的勇氣。因此這一部分大學生現實感較弱,自我意識過強,很難去主動接受來自外界的勞動教育。第三,盲從意識重。00后作為一批剛進入大學的青少年,價值觀還未完善,對周圍事物的新鮮感和陌生感會引起盲從現象。在高校寢室里,一個人拒絕勞動,拒絕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其他人會下意識的跟隨,導致越來越多人漠視勞動教育。最嚴重的是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盲目攀比,盲從消費的狀況也日益嚴重。通過勞動獲得少量金錢與大學生盲從消費量不成正比,因此大部分00后大學生會主動選擇時代演變產生的變相貸款,類似“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超前消費的方式,從而拒絕勞動,勞動意識越來越差,扭曲了青少年的勞動觀念。第四,個體本位性凸顯。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5]00后大學生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過度重視自我以及抗壓能力差。這種個體本位性主要是家庭原因,心理學將父母教育分為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三種,大部分父母都屬于專制型或溺愛型,家庭的過度管教以及寵愛導致這一代部分獨生子女過度關注自我價值,只為自己勞動,認為只要想做的事就都會成功,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念,當結果失敗后卻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面對。
四、新時代改善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對策
(一)從國家教育入手:思想培養與實踐教育交叉進行黨的以來,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重改善學校層面和個體層面改革動力不足的問題取得了有效進展,國家層面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層面。其一,國家進行強制性規定,各大高校將思想培養和實踐教育相結合,以免一些學校忽視勞動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其二,國家支持在各個學校的學生培養計劃中納入勞動實踐教育,并且期末評獎考核也應包含勞動素質的考核,政策支持各大高校創新新時代下的勞動教育新模式。例如,一些高校開設的助管助教助學“三助”活動以及下鄉支教活動。其三,國家要求各大高校充分將“三愛”文件之中“愛勞動”充分和入學教育結合,將“三愛”教育貫穿社會實踐活動中。
(二)從學校教育入手: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同時推進生活即德育,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環境,從高校教育入手是改善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重要方面。首先,各大高校從最擅長的理論教育方面來說,應開設一門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讓大學生從表面開始重視勞動教育。強調,“每個人都要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發揮勞模作用。”[6]各大高校也應從勞動模范效應入手,對學校中的勞動模范進行大力嘉獎表揚,充分發揮青少年群體的“核心效應”作用。其次,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利用豐富的趣味實習見習活動以及類似城市清潔的志愿活動,讓呆在寢室里無所事事的大學生體驗社會工作的經歷,體會勞動的辛苦以及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最后,高校應不局限于學校內部,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國家類的學術競賽,將其納入評獎機制,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學校合作與自身意識相互作用家庭是對大學生進行勞動觀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必須要重視父母對勞動觀教育認識的偏頗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甚至是決定作用。首先,家長應將家庭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中,積極配合學校的勞動教育決策,督促孩子完成實踐活動,并參加學校設立的家長委員會,參與到學校勞動教育的工作中去,與學校形成完美配合;其次,父母應該改變溺愛孩子的習慣,并且避免孩子“過度消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行為;最后,作為與孩子最親近的人,主動督促孩子認識勞動意識、責任意識、學習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性,繼而在大學生涯中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瑛.從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看勞動技術教育[J].襄樊學院學報,2002,(04).
[2]劉蘊蓮.論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5).
[3]錢煥琦.社會主義榮辱觀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6.
[4]黃洪霖.勞動教育的異化與學校新作為[J].中國德育,2018,(24):7-8.
[5]倪圣茗.青年馬克思的擇業觀及其現實啟示—基于《青年人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分析[J].青年時代,2017,(15).
[6].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作者:錢云 季愛民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