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邏輯學科學的運用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于洪燕 田東藝單位:呼倫貝爾學院中文系扎蘭屯教師進修學校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
一“邏輯”這一概念源于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他被譽為邏輯學之父,后經(jīng)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豐富,直到近代,由于科學的興起,哲學家、數(shù)學家等人又豐富了它的內(nèi)容使之形成了邏輯的分類:數(shù)理邏輯、辯證邏輯、形式邏輯。¹數(shù)理邏輯引進了形式邏輯的演繹推理,涉及到代數(shù)論證等;辯證邏輯從哲學的角度研究物質(zhì)世界及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而形式邏輯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基本規(guī)律和簡單的邏輯方法。筆者所論不涉及數(shù)理邏輯、辯證邏輯,而是形式邏輯。
形式邏輯是一門工具性質(zhì)極強的學科。1974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所列七大基本學科中,邏輯學被列在第二位,可見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墒?邏輯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卻并不盡人意,對它的存在、應用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有些筆墨文人也有這樣的想法:學不學邏輯一樣行文立說,甚至認為邏輯學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它充滿了符號、公式。這一觀點,或多或少的漫延于社會。
二幾年前,熱播過一部電視劇《英雄無悔》,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電視劇,遺憾的是,劇中主人公高天局長的臺詞有邏輯錯誤:“我們要嚴厲打擊搶金項鏈和金銀首飾的人?!狈治鲞@段臺詞的邏輯錯誤:金項鏈是屬于種概念,金銀首飾是屬于屬概念,邏輯學中的概念間的關系表明,屬概念包含種概念,即:金銀首飾已包含了金項鏈,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屬種關系,用邏輯學中的歐拉圖解表示如下:A金銀首飾B金項鏈A與B屬種關系這是運用概念時的錯誤。在判斷、推理方面的邏輯錯誤,在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如果那些作品中沒有這樣那樣的邏輯錯誤,白玉無瑕不是更完美了嗎?還有,現(xiàn)實生活中判斷事物不合乎邏輯的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如:“這孩子學習好不了,他的哥哥學習不好,他的父母都是工人?!?/p>
這種推斷是不合乎邏輯的,違反了推理中的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即:他哥哥學習不好,父母都是工人與他本人學習不好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假設一定要對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做出推斷,只能用選言性的判斷:可能好或可能成績不好。我們再設一個假設,那個剛入小學的孩子知道了是對他這樣斷定的話,那么,他幼小的心靈中還會有晴朗的天空嗎?如果運用邏輯思維講話,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再析一例:某單位開會點名,領導問點名的人“今天缺席幾位?”回答:“缺席的到會者是3位。”這句話違反了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中的不矛盾律?!叭毕迸c“到會者”是一對矛盾的概念,即然缺席,就不是到會,反之,到會了就不屬于缺席,用歐拉圖解表示如下:A缺席B到會者A與B是相矛盾的概念這一事例,足以體現(xiàn)了邏輯的應用性。
三有一種錯誤想法認為:邏輯學抽象,其中的符號、公式、規(guī)則與人們?nèi)粘Vv話、寫文章沒什么關系。實則不然。凡正確的講話、文章、科學研究等都要遵照思維形式的規(guī)律。那些符號、公式等是有其內(nèi)涵的,并不是空洞抽象的。有這樣一件事,足以說明這一點:
記者去采訪馬克#吐溫。他酒后說話不慎重,其中有一句是:“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特稱肯定判斷)不料,記者把這句話也給發(fā)表了,引起了華盛頓議員們的不滿,他們要求馬克#吐溫公開道歉,不然,他將成為被告。幾天后,馬克#吐溫在《紐約時報》公開發(fā)表了《道歉啟事》:我酒后說過“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有人向我興師動眾,我考慮此話不恰當,不符合事實,特此把那句話更正如下:“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yǎng)的?!?/p>
(特稱否定判斷)就這樣道歉了,事件平息了。馬克#吐溫正是運用了邏輯學中的邏輯方陣,使語句上發(fā)生了變化,實質(zhì)上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前后的話可用“邏輯方陣”來析:美國國會中的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yǎng)的,特稱肯定判斷,即I判斷。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yǎng)的,特稱否定判斷,即O判斷。這兩個判斷屬于下反對關系,下反對關系的規(guī)則是:I判斷假,O判斷真,不同假,可以同真。所以說,馬克#吐溫更正后的話與沒更正時的話,是一樣的性質(zhì)。即都是真的。
四邏輯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還可以揭露詭辯,反駁謬誤。
行人如果留意的話,在街頭,在道邊就可以看到算命先生、巫婆之類的騙子。他們對求卦的人常常施以騙術,這騙術雖不算高明,即騙得求卦人點頭稱是。如母在父先亡(或父在母先亡)這句話本身運用了詭辯術,即語句本身模棱兩可,含糊其詞?,F(xiàn)在對此話進行剖析。“母在父先亡”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1、你母親還在,父親先去世了。
2、你父親還在,母親在父親去世前去世了。
3、你父母均在,將來母親在父親之前去世。
4、你父母均在,將來父親在母親之前去世。
這一句模棱兩可、含糊其詞的話,包容了幾種不同的情況,足可以應付任何求卦人了。表面上斷定了父母的生死情況,實則無任何斷定,這是利用“模棱兩可含糊其詞”搞詭辯,完全可以用邏輯知識,揭露這一詭辯術。詭辯術中除了模棱兩可外,還有的是問話本身設有陷阱。例:小孩子之間開玩笑,有這樣的話:我問你一句話,你回答要或不要。給你一張臉,你要還是不要?如果回答要,對方會說你是二皮臉;如果回答不要,對方會說你是不要臉??傊?兩種回答都會落入了問話的陷阱。因為,供你選擇的對象本身是假的,無論你選擇前者或后者都是假的。(邏輯學中的假即錯。)
五上述實例,意在證明:邏輯學這門學科,它不只是理論、公式、符號,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它并不抽象,而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工具性質(zhì)的科學。同志對于邏輯寫過這樣的論述:“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zhì):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ordm;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邏輯學會有更廣泛的應用性和更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