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投資者美德倫理學的構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楊晨宇單位:蘇州科技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
股票市場是資本積累與資金流通的重要場所,其中存在著巨大的盈利空間。機構、企業、以及個人投資者都意圖利用這一有效的金融工具獲取利潤。然而我國的股票市場還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股市的大莊家以及機構通過不正當手段操縱股市獲取暴利。而勢單力薄的普通散戶只是根據機構或者媒體的宣傳而做出買賣股票的決定。故而獲利甚微,或被套牢,出現較大金額的虧損。在機構與散戶收益不平衡的狀況下,股市的正常健康運作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終是所有投資者都無法得益。面對股票市場出現的這一問題,很多人想到的是利用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是,外在的強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首先,法律法規有其本身的限制范圍;其次,法律往往只能解決事后問題;再次,法律不可事無巨細,對于一些漏洞,在制定法律時根本無法觸及。在法律不能對股票市場的有效秩序進行規范時,我們不妨尋求道德的援助,股票市場出現的非正常盈利正是由于道德與投資者的關系出現了剝離。在一些投資者看來,道德與利益無法兼得,獲取利益更無須遵守道德。道德雖然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指標,但是,它作為一種軟約束,對投資者道德行為的規范有著重大的意義。投資者的行為在道德品質的約束下,可以做出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結果。
如果可以讓投資者被美德所感化,將道德品質深入內心,那么在投資過程中必然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投資者應該具備何種道德品質,道德品質如何與人融為一體,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美德倫理學視角下的投資者道德
股票市場投資者分為兩部分,一是機構投資者,二是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主要有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企業和事業法人及各類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大部分都具有豐富的專業金融知識。個人投資者是指從事證券投資的社會自然人,他們是證券市場最廣泛的參與者。所以本文所要討論的投資者分為兩類,一是機構專業投資者,二是普通的投資者。
倫理學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流派為康德義務論和功利主義,所以之前有學者提出要用倫理規制來約束股市中的不道德行為。康德倫理學和功利主義倫理學都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規則為基礎。康德認為,人的正確行為可能有各種具體的動機,但是最高的和唯一的無條件的動機是對絕對命令的服從,道德律令無條件地命令人們這樣做,它是人的道德義務,使人必須這樣做和應該這樣做。但是道德律令只是外在強加在投資者身上,投資者即使不遵守,也沒有人會懲治,這樣加重了投資者違反道德的行為。而功利主義則多是強調以結果作為評價的標準,投資者在股市必然以獲益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桿,往往以獲得一己的私利來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完全忘記了功利主義所倡導的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義務論和功利主義都將生活的目的定位為“我應該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卻忽視了一個人,做出道德行為的精神價值和思想活動。
美德的概念早在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克倫理學》中就有提及,書中核心觀點是討論什么樣的品格值得為我們所擁有,20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安斯康姆的《當代道德哲學》恢復了美德倫理學的地位,之后又有麥金太爾詳細論述美德倫理,從而美德倫理學也日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倫理學的主流支派。美德倫理學的核心不是我們應當做怎樣的行為,而是我們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便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個人的內在品質上。所以在美德倫理學的道德判斷中,人的品格最重要。一個人的行為好壞不能看其行動或者動機,而是要看人的品格如何,在一件事情發生后,評價的主體是個人而不是行為。當投資者做出了違背道德事情的時候,那首先追溯的是這個人是否具有美德,而不是他的行為動機是否正確。美德就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并非是去做應當義務的事情而遵循道德規則,它將引導人們追求自我的提升,實現道德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統一。一個具有了美好品德的人,自然會行善,而相反,一個不具有美好品德的人,那他做出的事必然是被社會所譴責。一個人偶然為善,遵守道德,不見得能夠一直做出正確的行為,只有他具有了相應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品格優良的人,才會一直踐行品格,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金融職業行為的正當性不在于是否遵守金融職業的倫理規范,而在于它是否是有德性的人愿意做的行為。對于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做出道德投資行為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了美德的投資者必然就有了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習慣。在投資者必須具備的且影響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關鍵品質中,較為重要的有以下幾種。理性:理性是一種美德,具有理性的行為會讓人得到滿足,只有運用理性,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不會隨意改變目標,理性能給我們的行為以正確的指導。雖然理性并不意味著否定情感,但是它要求人們放棄情感主義,不能讓情感左右我們的判斷。處事不沖動,不感情用事。在西方古典經濟學中有“經濟人”的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補償的最大化。在行為金融學中,強調行為者其實是非理性的。股市中的投資者正是因為非理性的情感因素較多,才會出現盲目的從眾行為。所以理性對于投資者來說尤為重要,但這里強調的理性,不是“經濟人”假設中的理性,而是和經濟學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經濟學把能最大限度滿足自己求利欲望的自利行為看作理性行為,而把那些有利于他人無益于自己的行為稱為非理性行為。在倫理學看來,理性是對欲望的適度控制,其意義類似于理智,是人的一種美德,感情和理性相輔相成,理性為根基,感情輔之,則不失為中庸之道。
誠信:誠信是一個人的基本美德,《孟子》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從人言。”誠信包含了為人誠實,言而有信等倫理內涵。誠信由誠與信兩個字組成,誠是誠實,“誠實意味著一個人絕對不能以任何方式偽造現實”,信是守信用。人們在股市中,都以自己的利益為最大根本,當可以通過說謊,欺騙,欺詐而獲得利益時,人們就無法堅守住自己被利益所誘惑,從而做出違反道德的事。誠信在股票市場中尤其重要,作為機構投資者,如果不具有誠信的道德品質,那么在投資股票時,會錯誤的消息而引導個人投資者錯誤的購入股票。同時還會用投機行為代替投資行為,通過造假來謀取私利。證券市場中的虛假陳述、操縱股價、內幕交易都是背棄了信用的表現。這時,就需要對投資者培養誠信的美德。擁有了誠信,行為便會有長久的穩定,違背誠信的行為只會存在于一時。
公平: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平和公正是“全德”,是人類政治生活中的首要美德。在股市交易中,最重要的是公平二字,股市雖然為虛擬市場,但公平萬萬不可缺失,尤其要做到信息公開,交易公平。公平本是資本市場的靈魂,股民無論資金多少,只要遵守交易規則,都可以入市交易,這在制度設計上體現了平等和公平。然而股市中充斥著不公平的現象:比如在股市中,如果內幕消息泄露給他人,那么有人就會利用這些內幕消息,來買賣相關股票,從而賺取不公平的利潤。這些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的沖突,人們自然的傾向都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或者與我們密切相關人的利益,而忽視其他人的利益,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那股市自然無法正常運轉,最后每個股市的參與者都會受到傷害。所以,股市需要公平的美德,擁有這一美德,即可抑制人們與生俱來的利己自然傾向。對于股票市場來說,交易的目的不是你贏我輸,而是如何實現雙贏。
良心:《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對于投資者來說,任何人都不是“純粹的個人”,“人的本質不單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投資者需要有一種“社會的良心”。只有投資者具備了社會良心,才能夠引起個體以超出自身利益之外的眼光來關注股市的整體運營發展。投資者具備了這種良心,便凡事不從個人的一時私利出發,而是顧及到股市的整體發展,不隨意操縱股市,影響其正常運轉。同時,職業良心也至關重要,在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重點是職業良心的教育,因為“職業良心是從業者在履行職業義務的過程中所萌生的強烈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行為時的深刻心理體驗。它激勵人們向善的動機,激勵人們選擇并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抑制不道德的動機和行為”。所以,良心是投資者的必備品質,良心更多地依賴投資者的道德自省,這種道德自省使行為人從內心深處具備一種自覺,有了廉恥之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被動地摒棄不道德行為,從而成為阻礙人們做出違反道德之事的一道屏障。
責任:責任意識,指對人類長遠的、未來的、整體命運所具有的強烈責任感和負責精神,它關注的重點是人類面對一些行為所應該持有的謹慎態度。在股市中,人們有一種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他人利益的自然傾向,這就需要不傷害他人的責任美德。尤其是作為股市的專業投資者,即機構投資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牽涉到股市的波動,同時,機構也是作為股票上市的重要參與者,股票是否具備上市的資格,以及股票上市后的重組,借殼等各種事宜,都影響著股市,這時就需要機構肩負起責任的道德,這樣,便可對股市負責,對國家負責,也是對所有的投資者負責。所以對股票市場機構投資者的道德教育核心是培養他們在金融實踐中的責任倫理。
二、培養投資者道德品質的具體措施
投資者的合理金融行為受制于其道德水平,在提升道德水平的具體實踐中,需要落實美德倫理學的理念。具備了基本道德品質的人,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善,必然會在行為上遵循道德,履行一個道德人的責任。具有較強道德品質的人比那些具有較弱道德品質的個人,更容易實行他們的道德意向。美德不是天生就具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讓人具有美德,就是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建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鼓勵人們將美德內化,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應忘記內在品質的修養。
(一)有效的道德教育
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價值觀會帶入成年期,讓青少年在學校期間就正確認識職業道德,對其走向工作崗位后進行的道德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學校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卻忽略了對道德的培養,從而使得一些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后,認為道德是一個附加條件,和工作無關緊要,在利益至上的情況下,道德被認為是排在最后的選擇。在大學里,現有的金融、財務管理、會計學等相關經濟學專業的教育應該將道德理念融入教學,使學生樹立誠信、理性、公平等道德投資觀念。對于非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他們中雖然很少有人會成為專業的投資者,但他們是股票市場最廣泛的參與者,他們的道德教育也必須引起重視,大學的道德類公共課講授中應該加入經濟、金融道德教育,因為這些和他們日后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大學里應該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弘揚道德風尚,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品質。投資者中還有一些人是普通的群眾,在他們進入股市之前和之中,證券公司應該組織相關的道德培訓教育,將道德與利益關系表述清楚,告知投資行為本身可能產生的社會性后果等。并且,證券公司還應該對公眾的金融常識進行教育,組織相應的金融知識培訓,幫助這些投資者了解基本常識,股票的類型,證券的價格指數,收益與風險等。因為“公眾金融素質是普通投資者理性地參與金融活動和提高自己道德行為能力的基礎”。
(二)道德激勵體制
道德品質的培養還需要企業以及社會的道德激勵,“在一個社會道德體系中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懲治與道德褒獎,道德就會顯得蒼白無力”。道德固然是高尚的,但是并不意味著不可以有回報的產生,回報給予了道德繼續發展和擴展的空間。尤其是在金融企業,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直接參與股票市場運作的公司里,對員工道德品質的培養,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激勵手段。如無道德違規記錄的個人可以在企業中優先得到提拔,道德行為與工資和績效掛鉤,增加道德優良獎金制度。證監會也需要對所有參與股市的公民進行道德激勵,如建立有效的道德檔案,個人的道德信譽直接影響其在股市的資金投入金額與交易次數限制。道德檔案同時也與公民的社會檔案進行接軌,在社會中享有的福利政策都要受到道德記錄的影響。而社會也要對機構和公司做出激勵措施,如整體道德形象塑造成功,公司負責人和員工將直接受益。正確的引導和激勵體制,會對個人和機構道德品質的培養產生質的作用。
(三)良好的道德環境
道德環境主要是指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背景。社會總體道德環境對于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有著暗中約束的作用,道德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道德失范行為是否會發生。道德環境的惡化是造成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頻頻出現違背道德行為的社會根源。故而從家庭到學校,企業,社會團體組織,政府等,都需要對社會人的道德品質的構建發揮自己的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譬如,金融企業可以對自己公司的企業文化環境進行改進,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和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員工在有道德的企業文化的影響下,必然會自覺的遵守職業道德。而政府在這一環節的作用尤其重要,良好的政策導向,和積極的社會道德環境建設都是必要的。政府應加大道德環境建設,激發群眾的道德情感,讓道德意志得以升華。宣傳道德典型事例和道德模范人物,讓群眾對社會道德感產生認同,繼而學習道德模范的優良道德品質。
三、結束語
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的道德品質建構迫在眉睫,而要產生行之有效的效果,則必須要有正確的道德哲學觀進行指導。美德倫理學給予了道德建構的方向,道德建構需要從培養投資者的品質入手,讓投資者成為一個道德的人,當道德內化于自身時,則必然能夠避免相關問題。同時構建必要的道德教育與合適的道德激勵體制、道德環境,是培養道德品質的必備要素,三個環節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只有當股票市場投資者的道德水平得以提升,股票市場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才能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