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教育問題的留守兒童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缺少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備生理需求、歸屬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實現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從總體上來講,農村留守兒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夠實現,然而,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往往會感到缺乏少親情和安全感,也沒有家庭歸屬感。留守兒童往往會遭受其他同學或者是人員的嘲笑和譏諷,這使得留守兒童不被尊重,進而會出現一種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實上,留守兒童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緣故。大部分留守兒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樣掙錢,而不重視跟孩子的交流、溝通,這樣孩子就不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就會出現一種自卑的心理,性格變得古怪和內向,不想跟別人交流,甚至他們的性格會變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學校教育。
農村學校所設置的課程跟兒童的身心發展不相適應,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或者是設置心理課程的機會比較少,因為受限于經濟條件,農村的中小學學校僅僅可以確保有關升學科目的教學,像是數學和語文等,而很少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的待遇保障比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這使得不少的教師要么是到城市教學,要么是不能夠對目前的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他們有的時候僅僅是為了應付基本的教學任務。再者,未能夠有效地貫徹實施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他們比較片面地認為,在面臨升學壓力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是最為關鍵的。為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一方面,投入農村教育的成本遠遠不夠,這使得教學設備緊缺,教學管理落后,缺少教師隊伍,這樣學校就更加無暇顧及留守兒童,進而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加嚴重。另一方面,戶籍制度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國實施的戶籍制度是城鄉二元結構機制,這也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的源頭,農村留守兒童不可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樣的教學資源與教育權利。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分析
1.注重實施家庭教育。
務必實施有效的策略進行家庭教育。這就要求:第一,村委創建關于留守兒童的檔案,對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定期的了解,激勵兒童積極主動地參與一系列的活動,尤其是在節假日的時候,應當為他贈送小禮物,進而使得他們不再感覺到孤單,感受到大家庭的關懷。第二,在勞務輸入大省,大力地提倡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監護,讓留守兒童的父母清楚自我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推動家長借助多種形式跟留守兒童交流和溝通,從而加強父母跟子女的聯系。第三,以報紙、廣播、電視等一系列的形式宣揚教育留守兒童的策略或者是方法,推動家長通過有效的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2.學校教育的實施。
組織法制平安座談,推動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形成。設置一些心理教育課程,有效地借助圖書室、閱覽室等學校陣地,組織多彩多姿的校內活動。教師注重家訪,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及時的觀察,以結對幫扶、座談和家訪的形式多多關注這些留守兒童。根據留守兒童缺少家長呵護的情況,教師應當實時地轉化角色,從單純性的指導學生學習到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學習方面的轉變,并且充當兒童的暫時父母。
3.有效地體現政府的作用。
第一,注重教育的投入,對農村固有的學校設施進行完善,建立農村寄宿制的學校。在改建農村落后校舍的過程中,為學校引進先進的教學設施。在初中的時候,由于留守兒童可能離家比較遠,這就要求學生寄宿。這樣不但能夠確保留守兒童的安全,而且還能夠推動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的寂寞和孤獨感得以緩解。第二,在城市建設農民工子弟學校,公立學校應當讓農民工的孩子上學。在具有較多農民工的城市,建設相應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從而讓農民工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邊上學,這樣,孩子能夠同時受到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教育。此外,公立學校也要接受農民工子女上學,并且不能夠歧視他們,不能夠向他們的家長收取比較高的贊助費或者是借讀費,并且確保農民工子女在學校享受到跟其他學生一樣的義務與權利。
三、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綜合性和非常復雜的,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就要求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學校教育的內容是知識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內容是人格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社會教育屬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補充,將這一系列的教育加以濃縮就是“愛”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就是愛,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從而給予有效的關愛,最終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和進步。
作者:徐進煥單位: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鎮三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