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
很多研究因為描述的角度不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不同。綜合眾多研究結論,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應定義為:年齡在6~16歲、家庭完整(父母雙方都存在、無離異、分居狀態),但日常生活的監護人不完全或無監護(僅有父母一方或雙無)的農村兒童。
1.2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生長在農村的家庭環境之中,這是他們家庭情況的共同性,也決定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相似性,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城市里打工,而兒童由父母親單方或者祖輩照管。大多數的農村家庭都不是兩代的小家庭,很多家庭中的祖孫三代一起生活。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較為復雜:首先,單親照管的留守兒童同時接受祖輩教育;其次,雙親都外出的留守兒童可能僅由祖輩照管,有的由于祖輩無力照管,兒童就要自我監護,更有甚者,兒童還要照顧年邁的祖輩。有少部分留守兒童沒有祖輩,被寄養在親屬或者鄰居家里。
1.3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
農村小學是承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機構,然而,農村小學經費少、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對普通兒童的教育尚且不完善,對無家庭監護的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力不從心;學校教育一般只擔負對兒童進行知識、能力的培養的責任,那么,兒童身心健康的責任則由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特殊性決定了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2.1家庭教育缺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落后
眾多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和探索,結果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落后”,還有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因此,傾向于將這些兒童歸為“邊緣化的問題兒童”,盡管這個結論受到眾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質疑,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落后是個不爭的事實。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水平和人際關系發展方面都明顯落后于家庭完整的兒童,責任心、意志力的發展也比較落后,常見的現象是:農村留守兒童常常闖禍,甚至會觸犯法律而并無改過之心,被學校和四鄰評論:“沒有教養”。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落后的狀況與他們的家庭結構不完整和缺失的情況有很大的相關性。兒童心理學驗證,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父母親的教育方式和家庭關愛對兒童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兒童的行為方式、對待事情的態度很多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很多農村留守兒童是沒有實際上的家庭的,他們無法從父母身上學習正確的行為方式,還可能受到寄養家庭的苛待,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還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受到父母親一方和祖輩的雙重照管,由于教育方式不同,這些兒童習慣于在家庭教育的夾縫中“獲利”,逐漸形成逆反和自私的心理。
2.2學校教育偏差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能力發展落后
農村留守兒童能力發展落后是這部分兒童的主要特征之一,體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課堂自律性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同伴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在農村學校里,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調皮搗蛋,欺負同學,或者對上課學習毫無興趣,整日恍惚,無心學習,也不和同學交流,教師會讓這些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談談”,所得到的回答是“我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很多學校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兒童的知識、能力的水平與學校教育的風格和水平有很大關系,這也是眾多學生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好學校”的原因。然而,農村小學和中學教育存在種種缺失,使得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偏差:首先,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學校教育本身精力有限,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特別關照;其次,農村教師也是凡人,思想也受到普通家長的特別請求,對普通兒童更為重視,而對留守兒童往往忽視;最后,留守兒童本身的問題使學校對其教育的難度增強,成為眾多教師放棄對這些兒童進行教育的理由。
2.3社會環境復雜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威脅
雖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學校負責,但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仍然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產生威脅。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家庭經濟的增長,放棄對孩子的管照,同時受到打工所在單位的制約,不能經常回家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很多社會閑散青年集結成群,也引誘兒童加入不良社會集團。因此,與普通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安全問題。除此之外,這些兒童的教育安全更加令人擔心,很多農村留守兒童不受家長的約束,自由安排課余時間,放學之后到處游玩,極容易被社會閑散青年引誘;另外,留守兒童長期缺乏關愛,對不良社會團體所體現的“義氣”所迷惑,認為那就是家庭應有的氣氛,而對不良社會團體的歸屬感更強,從而遠離學校和家庭。
3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對策
3.1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溫暖
完整的家庭環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極為重要,兒童發展需要有優秀的父母親作為榜樣,而從父母親的教育中獲得關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保證,因此,為農村留守兒童建立較為完整的家庭環境是改善他們的教育現狀的關鍵。能夠幫助建立完整家庭環境的辦法:第一,即便外出打工、離開孩子的狀況不能馬上改變,外出務工的家長也應該增強與兒童的交流,現代通訊工具十分便捷,家長與孩子通電話、發短信、上網視頻聊天,了解孩子每天的狀況,能夠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極大的幫助;第二,建議外出務工的農村家長常回家看孩子,避免孩子長期處于寄養的狀況;第三,祖輩與父輩應經常交流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使教育觀點和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第四,建議農村家長權衡家庭經濟與兒童教育,仔細考量孰輕孰重,重視家庭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3.2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環境
建立溫暖、關愛的學校環境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問題的主要方式,首先,學校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找出這部分兒童的教育缺失之處,并盡量進行彌補;其次,教師應該格外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不把留守兒童推向“問題兒童”的邊緣,在平等對待留守兒童和普通生的基礎上,對留守兒童展示出更多的耐心和關愛,以彌補他們在家庭教育中關愛缺失的情況;再次,建議學校在針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時候,重視到普通兒童家庭對學校教育的反作用,學校和教師應該適當指導普通兒童的家長教育孩子關心和幫助留守兒童,促使同伴關系和諧,使留守兒童喜歡學校、喜歡同學,能夠在同伴關系中獲得溫暖。
3.3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和宣傳
教育機構應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研究方向應從發現問題向解決實際問題解決方面,使研究結果能夠真正用于改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真正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有利;另外,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呼吁社會各界重視這部分兒童,例如,促使城市企業經營者重視到農村員工的家庭問題,給員工更多的假期和時間能夠回家看孩子;促使鄉鄰關心留守兒童的日常交往范圍,及時觀察到留守兒童的問題,這些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都是有幫助的。
作者:李婷單位:陜西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