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勞動力留守兒童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及原因
(一)兒童自身方面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沒有明確是非觀,缺乏意志力及安全意識等,在遇到苦難時,拒絕親人與教師的幫助,而是對同齡人產生信任感,致使極易走上歧途。在校期間,打架斗毆,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等現象屢屢發生,并且存在很多不良習慣,例如:亂花錢、逃學、不講衛生等。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與父母分別的時間比較長,沒有父母的指導和關懷,特別是在情感上,缺少父母的關懷與理解,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特點。據調查顯示,我國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大,便是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所導致的。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如果兒童心理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就會對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會給社會的穩定發展埋下很多不安分的種子,成為社會犯罪的根源所在。
(二)學校教學方面家庭教育已經難以為留守兒童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特別是其監護人一般是家里年老體弱的老人,其素質、身體狀況等都不能夠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家庭教育長期處于失效狀態。因此,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針對留守兒童,其不僅要承擔著“教書”的責任,更要負擔其家庭教育的重任,為兒童的健康發展指明方向[2]。就目前農村教育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仍堅持傳統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性,即便是部分地區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但是也只是應付了事。另外,師資隊伍是順利開展教育的關鍵,但農村地區的教師無論是從素質方面,還是責任方面,都無法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課程設置也不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國家給予的課程體系難以完成,教學內容落后。
(三)社會環境方面首先,縱觀社會發展形勢,農村大批勞動力涌入城市,但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承擔其子女的過高學費和升學考試,無奈之下只能將子女留在農村老家,顯然農村教育教學水平難以同城市相比較,兒童在農村教育體制下不僅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受到限制,而且在綜合素質及教養等方面也難以得到全面提升,這就使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漸突出。其次,戶籍制度的限制,雖然其他體制做出了一定彌補,但是戶籍制度的效力并沒有得到削弱,基于此,農村兒童只能被留在家里,與父母遠遠相隔,進而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身心關懷與呵護。最后,無論是稅費改革之前還是之后,財政投入體制都沒能夠真正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且農村社會經濟環境中還不乏有網吧等場所,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甚至現行法律政策也存在一定滯后性,無法有效解決影響留守兒童教育的種種問題。
(四)家庭環境方面通過對農村務工人員教育水平調查發現,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一部分農民本身即是文盲,觀念傳統、落后,對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足,認識不到知識改變命運。即便一些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就學機會,但是,由于受到工作強度大等因素的影響,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變化,無法了解到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另外,不同于城市公民,農村務工人員收入微薄,并且需要分攤到家庭就醫、生活等各個方面,剩下的資金少之又少,更難以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加之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即使有機會在城市就學,他們也容易受到城市兒童的歧視,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所以說,家庭收入過少,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財政投入,發展當地經濟我國長期實施城鄉分治、分級辦學等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表現就是城市教育經費由國家承擔,而農村教育則由農民自己承擔,財政投資一目了然,致使農村地區出現教育設施落后及教學質量偏低等情況成為必然現象。因此,積極調整財政投入方向,適當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顯得尤為重要,在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適當增加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同時,還要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村教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夠完善基礎教育設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夠為農村地區學校引進優厚的師資力量提供必要保障。由此可見,只有充裕的資金才能為農村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創造基礎,確保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當然,單純的依靠財政投入并不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農民自身。首先要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為農村勞動力就近提供就業機會,并將其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其次要加強縣域經濟發展,堅持“引進來”原則,吸引外資,為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還可以鼓勵農民在當地創業,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減少留守兒童數量,縮小留守兒童群體,從而從根源上緩解這一問題。
(二)調整相關政策,增加教育機會首先,要統籌城鄉發展。在義務教育方面,要堅持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教育模式,為流動人口子的女提供就學機會。另外,改進戶籍制度基礎上的義務教育體制,精簡就學程序,實現父母進城務工,子女就學的雙重目標。只有為我國所有學齡兒童提供平等的就學機會,才能夠實現公平、平等目標,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其次,相關部門要給予支持。教育并非一個部門的責任,它需要多個部門給予相應的配合,才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因此,家庭、學校及社會應健全各自教育功能,互相配合,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積極建立社會教育和監護體系,并將婦委會、村委會等部門納入其中,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村留守兒童,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3]。最后,完善相關制度。國家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針對父母外出打工的情況,應明確委托監護人,并提出針對性法律制度,加大對侵害留守兒童行為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戶籍制度的調整,消除歧視等不平等現象,從而實現教育平等。只有強化監護人制度,才能夠有效保護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三)構建管教新模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學校作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應積極構建管教新模式。首先,學校是留守兒童能夠接受教育的重要載體,不僅要關注教書,更要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設置心理咨詢室,定期對兒童心理輔導,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問題如孤僻、膽怯等;還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積極落實素質教育,為留守兒童提供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實際需求,推廣寄宿制學校,解決農村教育分散問題,整合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其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方面,都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和幫助,與孩子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作孩子的良師益友,并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和表揚孩子正確的行為,增強其自信心,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對生活充滿信心。另外,教師還要定期進行家訪,與其監護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堅持具體兒童具體對待原則,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最后,農村師資資源始終是限制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關鍵點,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基于此,應積極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促進城鄉師資交流,推廣師役制,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師資力量不均衡現象,還能夠有效提高農村教學質量,從而促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接受到與城市兒童一樣的良好教育。
(四)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的重中之重,要合理利用社會這一資源,加強農村文化環境建設,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力度,整頓一切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場所,如:網吧等,創建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促使兒童能夠受到積極的影響;另外,要重視媒體宣傳,吸引更多社會力量來關注和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例如:啟動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等,從而保障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夠與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再者,可以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將政府作為基礎,以教師為主體,并將社會上關心留守兒童的志愿者納入其中,使他們統一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當中,為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中國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不能夠與城鎮孩子一樣接受平等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社會各界都要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立足當下,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從不同角度給予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定支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調整并優化相關政策,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等,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而促進我國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與發展。
作者:王曉梅單位: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