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筆者所在的是一所蘇北留守兒童的典型學校,留守兒童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們班甚至達到九成以上。這些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相對來說容易走向發展的兩個極端,有的孩子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異常。所以,找出原因,正確引導,對癥下藥,教育措施得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留守兒童的成因
1.社會發展的結果,特別是市場化經濟后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為成千上萬人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也為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就業賺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離鄉別子,到城市去客觀上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2.許多家長觀念陳舊,忽視對子女的教育,認為只要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了,不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這也是造成大多留守兒童親情缺乏的主要原因。
二、留守兒童的表現
1.性格柔弱內向,不愿和人交流。許多留守兒童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離開父母,嚴重缺少父母的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他們畢竟與父母親不同,一遇到麻煩這些孩子就會感覺柔弱無助,孤立無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自卑心理障礙,困于內心自我。兒童大都具有攀比、炫耀心理,具有強烈的自尊感,一旦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大多數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迷戀網絡,學習上不求上進。
3.心理孤獨無靠,心理騷動抑郁。許多父母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里,長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回來和孩子團聚,平時孩子遇到困難無人幫助解決,想和別人交流找不到一個知音,長此以往近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4.怨恨排斥父母,性格易怒沖動。有些孩子不能夠正確理解父母,由此產生怨恨排斥的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故意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同時這些孩子大多性格易怒沖動,話不投機半句多,甚至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
三、教育及對策
1.政府應加大投入,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如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在他們離開學校后,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相信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他們的人生會灑滿陽光,也會因為有愛而快樂。
2.學校對于留守兒童更應該關愛備至,老師要多找他們聊天交流,多和他們相處,只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進而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
3.家長應放棄短視行為,多抽出時間陪陪自己的子女,平常要經常打電話和他們交流,有時精神關心勝過物質的關愛,利用假期把子女帶到自己身邊過一段時間,既增加了父母和子女的親情,又讓孩子在城市里增長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到城市打工賺錢是為了生存,為了改善生活水平,為了過上美好生活。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則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應該動員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力量改善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農民富了,但下一代卻耽誤了。
作者:管紅亮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歸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