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產生的群體,在中國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群體。通過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形成原因,運用社會工作三個基本維度研究如何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
關鍵詞:社會工作;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在家庭原因和社會原因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現的特殊群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量的農村人員進入城市務工以謀求生計。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進城務工人員沒有把子女帶在身邊,而是將他們留在了戶籍地,于是,出現了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差。6年國務院出臺的《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建議》指出,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社會關愛。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至8年8月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有67萬余人。農村留守兒童從小就與父母相處時間少,受到的父母教導也比其他兒童少。所以,在這樣復雜的成長環境中,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的問題就顯現出來。筆者在三亞市Y村的走訪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三亞市Y村位于三亞市區向北二十公里處,地處偏遠的山區,交通十分不便。Y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經濟較為落后,村民收入普遍較低。在文化氛圍方面,Y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僅有極少數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封建思想普遍存在。村里基礎設施匱乏,用于教育教學的設施更是不足,很多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除此之外,師資力量薄弱也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此次調研的農村留守兒童年齡段在6~11歲,處于小學階段。筆者在實地走訪后發現,由于父母雙方或者單方外出務工,Y村的農村留守兒童普遍缺少學習教育監護。臨時監護人大多由農村留守兒童的祖輩或者親戚擔任,這些臨時監護人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時時刻刻監管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學習主動性不高、平時作業完成質量較差或自己無法完成作業等情況,還有甚者上課經常遲到或早退,對一些簡單的古詩都難以完整地背誦下來。他們的成績一般都在班里比較靠后,全班學生各科平均分為80分左右,而這些孩子各科成績則在多分居多,也有不及格的。有的孩子表現得非常叛逆,比如在調研小組舉辦的課堂活動中,這些孩子會經常接話,擾亂課堂秩序,在活動結束時當被要求寫出自己長大后想做什么時,有幾個孩子寫的是自己“要當社會上的混子”,并引以為榮??傊?,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較差。如果對他們的學習態度沒有正確的引導和糾正,他們的學習成績便會越來越差。
二、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其自身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得當以及學習能力較弱等方面,但是農村留守兒童自身這些因素的形成卻有著深刻的外因。國內的一些學者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欠佳做出了一些總結,張俊良、馬曉磊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學習成績落后和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社會政策的疏漏、社區文化環境的貧乏、學校教育資源落后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共同造成的[1]。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教、家風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2]。王玉瓊、馬新麗、王田合基于河南省兩地的學生調查,總結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好甚至輟學是因為父母的監管力度不足[3]。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通過電話或視頻交流對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行關心及了解,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督促、激勵他們學習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這些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受到父母的關注,同時孩子們的內心所想也不能全方位地被父母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臨時監管人一般是隔代的長輩,其文化水平較低,加之常常忙于生活瑣事,他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照顧不夠細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缺乏了解,這就導致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同時,由于臨時監管人常常忽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這些因素可能誘發農村留守兒童的厭學心理,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齡兒童最重要的學習場所。由于經費和人力資源短缺等原因,鄉村學校除了常設課程之外,不能給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諸如心理輔導等特色課程。鄉村教師還經常一個人教授多門課程,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這個群體的大部分學生在遇到學習問題的時候喜歡憋在心里,他們的問題也常常容易被教師忽視。這些學校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
(三)社區因素
社區是人們開展活動和相互交流的區域,對人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農村社區的文化氛圍對兒童有全方位的影響,但是很多農村社區的學習氛圍較淡,甚至充斥著類似“讀書無用論”的觀念,這種社區環境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求知欲,對他們產生錯誤的導向。
(四)政策因素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提到:7年全國城區的義務教育學校數量比6年增加了00多所,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數量卻比6年減少了7000多所,降幅高達3.70%[4]。由此可見,農村的教育環境落后,其義務教育普及率遠低于城市,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雖然從教育、生活、安全等方面為未成年人提供了保障,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方面仍存在約束力弱、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在全面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佳原因的基礎上,下面運用社會工作介入方法,從能力建設、心理調適、社會支持三個基本維度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改善辦法。
(一)能力建設
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首先要提高其自身的學習能力。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實施社會工作介入,從意識覺醒和技能提升兩個方面幫助他們進行能力建設。
1.意識覺醒
意識的覺醒是服務對象自身發生改變的前提,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介入的工作方法,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法轉變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使其能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讓農村留守兒童更全面地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從而使其真正地理解父母。其次,讓他們看到自己擁有可以改變的潛力,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最后,通過以上辦法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自主學習意識的覺醒。
2.技能提升
打鐵還需自身硬,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關鍵在于提升其自我學習能力。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組織具有相同問題的農村留守兒童建立互助小組,引導他們互助學習、共同進步。社會工作者在小組中發揮引領者作用,引導小組成員端正學習觀念、樹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并在介入過程中積極鼓勵小組成員發揮自身優勢,不斷突破自我,落實學習計劃,實現學習目標,最終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二)心理調適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受到的關愛比其他兒童少得多。相對特殊的成長環境,造成了有的農村留守兒童性格異常孤僻,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社會工作實務活動中參與度特別低。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和小組的工作方法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在不同的心理層面對其進行影響,幫助其進行自我對話,形成健康的心理機制。例如: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親子之間的對話,模擬親子游戲之類的活動,加強親子間的互動交流,促進親子間的了解,加深親子感情,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消除農村留守兒童內心的錯誤認知,從而認真對待學習。
(三)社會支持
服務對象的問題不能只歸因于服務對象本身,其周圍的環境也是導致問題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時候,也可以從周圍環境入手,聯合周圍一些有助于服務對象改變的系統,來幫助服務對象進行改變。
1.家庭支持
家庭的影響對一個兒童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提升家庭凝聚力。工作者通過鼓勵外地打工的父母多關心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引導他們利用互聯網視頻通話等方式多溝通,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使其更有動力、更安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2.學校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所以學校是社會工作者進行介入的重要場所。引導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幫助是十分必要的,協調學校方面成立有關工作小組,定期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一些引導和幫助。如:心理方面的輔導,課外游戲的組織,以及成立助困專項基金,對一些實在有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給予一定資金幫扶,對學業有進步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一定獎勵等?,F在提倡家校一體化,學校要積極聯系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加強溝通交流,為孩子的進步共同努力。
3.社區支持
社區是最容易召集農村留守兒童的地方,比較好開展集體活動,發揮針對性的作用。社會工作者要依托社區,推動社區建立“兒童之家”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交流,召集一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定期給農村留守兒童做一些心理輔導或開展教育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社會工作者要挖掘和倡導有愛心的企業團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支持幫助,充分發動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能力建設與發展。聯系村干部多到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走訪,給他們一定的關愛和物質幫助。
4.國家支持
要改變農村留守兒童的落后教育現狀,迫切需要國家支持。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快完善政策,并加大政策在農村的執行力度。社會工作者要做政策具體化的推動者,積極協調各方人員,促進國家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予以落實,使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
四、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群體,其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社會各界長期地關注并尋求解決方法。本文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利用社會工作專業的三個維度尋找介入途徑。盡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習、心理情感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受到親子間溝通較少這個因素的影響,但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現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逐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家庭、學校、社區和國家等社會支持系統共同發揮作用,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劑良藥。社會工作者應介入該支持系統,關注、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發揮鏈接資源、積極推進的角色作用,努力為他們創造與其他孩子同樣健康的成長環境,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俊良,馬曉磊.城市化背景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農村經濟,20(3):2-5.
[2]潘旭濤.談家風建設[N].人民日報(海外版),0-07-22(5).
[3]王玉瓊,馬新麗,王田合.留守兒童問題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抽查[J].中國統計,5(1):58-5.
[4]高影.《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N].中國教師報,-01-16(1).
作者:張正陽 于華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