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部分農村小學存在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的素質教育水平,是當前各農村小學教師與學校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以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為研究方向,探析解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策略,以期提供些許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其學習狀態、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農村小學教學主要是傳遞文化知識,沒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面對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如何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學生成為了學校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教書育人是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和塑造德行一體化教育的過程,不應該是只注重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農村小學的管理者與教育主管部門更應當清晰的認識到,必須重視對農村小學地區教育資金的投入,完善相應的基礎設置建設,同時,加大對心理專業教師的引進,這樣才能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注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
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不被人關注,父母不在身邊,學習和生活只能靠自覺和自己動手解決。長此以往,會讓很多留守兒童產生孤獨的心理,進而向過于內向的性格發展,如果不施以正確的心理教育干預,會讓這部分學生產生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因此,小學教師與管理層要注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并根據每個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符合自身性格發展的心理教育方案。同時,學校管理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心理健康融入式的教學制度,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逐步培養留守兒童開朗、陽光的性格。
(二)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小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留守兒童的作業負擔
部分農村小學由于師資力量有限,教學資源匱乏,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對農村小學的教學有不良的影響,難以保證學生課后作業完成的情況。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課后作業的監督無法得到保障,這對小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而言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能夠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更高,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同時,教師利用心理知識融入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打造農村小學互動互信式的活力課堂,既激發了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其學習的自信心。
(三)能夠為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構建一個安定、舒適的成長和學習環境
面對農村小學的這一問題,如何及時有效地轉變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態度、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對自己成長的認識十分關鍵。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留守兒童從內心深處激發對學習的興趣、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良好言行舉止的認可。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正確地指引留守兒童以三好學生為榜樣,循序漸進地轉變自己的言行與習慣,這樣能有效避免農村小學中出現的各種不良現象。只有讓農村留守兒童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開朗活潑的性格與他人交流,才會真正構建一個安定舒適的校園環境。
(四)能夠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抗壓能力,讓其努力堅強地面對生活
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且缺少父母的關愛,其成長階段很容易被忽視。這樣容易讓一些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不開朗,難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產生消極、自卑的心理問題。因此,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切實為留守兒童制訂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案,逐步培養出學生的抗壓能力,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難點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不佳,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一定難度
部分學生在很小的年紀便離開了父母的身邊,陪伴其成長過程較多的是爺爺奶奶,但由于爺爺奶奶的年齡較大,所以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學生的各個方面。部分學生的父母沒有經常關注子女的學習和成長,使得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習慣自行發展,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壞習慣影響。有的學生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產生了一些不良行為,給小學教師心理教育方案的實施帶來了阻力。因此,如何打破留守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僵局,成為了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教師在制訂心理教育教學方案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現狀、性格特點的調研分析,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引起留守兒童的心理共鳴。
(二)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短時間難以接受心理教育
很多留守兒童長期習慣了一個人生活、學習,習慣了其成長和學習不被人關注,因此,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學生的孤僻性格讓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難以發揮。例如,教師在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講解時,大部分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注意力集中不到一起,并對教師的個性化心理指導干預存在著抵觸心理。另外,對于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指引不重視,或者只在表面上聽從教師的指導。這正是農村小學管理層和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相脫節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針對每個留守兒童的特點,制訂個性化教育方案來有效地破解現狀。
(三)學生沉迷手機、網絡,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收效甚微
由于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容易對手機和網絡產生依賴,同時由于他們自身的辨別能力不夠強,所以難以分辨一些有害的信息,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在制訂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同時,應該與學校管理層進行充分的溝通,及時與留守兒童的家長取得聯系,努力構建家庭、學校一體化的監管制度,并及時扭轉學生家長的教育心理與觀念,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重視。
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方法
(一)加大對農村小學的信息化基礎設備建設,完善監管學生學習的機制
隨著新教育大綱的出臺并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體現形式。但是,一方面,農村小學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教學工具,素質教育的推廣和實施難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從激發留守兒童學習興趣,轉變其對學習的觀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信息化基礎設備的建設,還能確保家長與教師的高效溝通。例如,農村小學與學生家長共同構建對學生的網絡監督平臺,能夠有效確保學生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規避網絡低俗、負面文化對學生的影響。
(二)定期開展關愛式的教育活動,消除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隔閡
一些留守兒童因為家長在外打工,很少能時時刻刻地和家長在一起,所以與家長的感情交流較少,親子關系有待進一步加強。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這種共性問題,農村小學管理層與教師應當積極地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定期開展關愛式的心理教育教學活動。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與學生家長取得溝通,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平臺,幫助家長關心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教師的鼓勵、社會的愛心。這樣既能夠助力構建互動互信式的心理教學課堂,又能進一步促進親子關系向更融洽的方向發展。
(三)積極爭取社會各方的支持與幫助,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實效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專業的心理教育知識、人才以及器具,單純依靠教育部門的資金投入不能滿足所有的需求。因此,農村小學管理層與教師應當積極爭取社會各方的支持,來滿足農村小學需要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基礎設備等。這樣才能確保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讓留守兒童的成長更健康和快樂、學習更高效和便捷。同時,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當呼吁社會各方重視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的投入,發揮社會各方的愛心,切實做好農村教育的公益性工作,這樣既能確保學生的健康心理得到培養,又能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難題。
(四)構建農村小學健康的心理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一些留守兒童由于沒有經常受到他人的關心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養成了消極的性格。這樣會讓社會低俗文化有機可乘,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出現問題,這樣會讓留守兒童產生消極的想法,不利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因此,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具有針對性,以學生的學習心理為切入點,圍繞留守兒童知識面狹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這兩個關鍵點,設計榜樣式的心理教育方案和案例式的心理教育模式,以轉變學生的學習心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調研工作,同時,與學生家長保持高效的溝通,切實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逐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
作者:王明 劉紅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留莊鎮馬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