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學科教學反思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依據2017年版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的評價成為考試評價追求的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需要通過創設新情境來實現,這種新情境試題不應僅體現在高考中,對于區域學業評價也應通過創設新情境來考查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通過舉例,為歷史學科學業評價區域命題提供思路,同時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提出4點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考試評價;區域命題;歷史教學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1]核心素養不是各學科領域具體的知識和技能,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理解的認知能力,而是個體在應對和解決復雜現實問題時的綜合性品質[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考試評價要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探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59依據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命題必須關注新情境下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
1高考歷史試題中新情境的創設
通過呈現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設置新問題全面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趨勢,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創設情境的材料使用數量越來越多,依據材料命制的試題形式越來越廣,試題要求挖掘材料信息的深度越來越高,材料綜合性考查越來越強。以下試舉3例。例1(2018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第20題)民主選舉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為確保參政機會均等,有些職位甚至通過抽簽產生。但對于三列槳戰艦艦長和許多公共文化活動主管等職位,則指定由最富有階層的人輪流擔任,且自己負擔全部費用。雅典的這些舉措A.引發了貧富之間的對立B.說明其文化事業不發達C.有助于社會及政治穩定D.實現了絕對平等的理念例1中“指定由最富有階層的人輪流擔任”和“戰艦艦長和許多公共文化活動主管”都是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內容,選項“有助于社會及政治穩定”也是教材沒有涉及的內容,可以說既是新情境,也是新結論,對考生來講有一些難度。回答該題既依托于對雅典民主制中“等級高的公民享受的權利多,應盡的義務也越多”的理解,也考量在新情境下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例2(2018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Ⅱ卷第31題)下圖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C.化運動蓬勃開展D.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改變例2通過呈現一幅1956年的漫畫,考查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理解。由于思維定勢,學生很容易看到1956年就選擇“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而忽視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材料通過“奶奶的尺”“阿姨的尺”“測量祖國”所要表達的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調動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狀況,因此推理可知“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例3(2018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Ⅰ卷第42題)材料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生活優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險。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種植谷物,馴養動物,經過十多年,生活居然“過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后來,魯濱遜救出一個瀕臨被殺的“野人”,島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個小島是他的個人財產。魯濱遜獲救回國后,還去“視察”過他的領地。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例3以文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作為情境材料出現,將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綜合考查隱含在試題的要求之中。通過材料的敘事,命題人將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三角貿易和宗教改革等世界近代史早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貫穿其中,考查學生在新的情境和設問下,對世界史知識結構和階段特征的宏觀把握。通過評分標準的設定可以將不同水平的考生區分出來。以上3例雖然材料和情境的呈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考查方式都是營造一種新的情境,考查內容都是注重知識的運用,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并蘊含一定的價值觀立意”。高考試題選擇什么樣的歷史情境我們永遠猜不到也不必猜,但是沿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考試改革的精神,可以進行一定的命題探索,讓區域的考試評價也發揮指揮棒作用,引導區域內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2區域命題的探索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科教育團隊構建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學科能力表現模型,該模型將歷史學科的能力要素分為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和創新遷移3個方面,其中創新遷移能力是在實踐應用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方式解決歷史問題,多角度解釋歷史,屬于方法類知識的復雜應用[4]。這種創新遷移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學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所在團隊在區域命題中通過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的創新遷移能力。
2.1關注階段特征和知識結構的新情境
筆者根據2017年3—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文物展出,設置了以下情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以上呈現的是大英博物館3件文物的圖文資料,綜合相關信息,從世界聯系的角度,自己提出一個觀點,運用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此題是高一年級的期末學業水平考試題。該題緊扣大英博物館展館這個熱點話題,將它與高一年級歷史必修2課程聯系起來。通過大英博物館3件展品的介紹,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的陌生情境,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一個觀點,并能運用史料對歷史的發展進程進行描述和闡釋。從考查目標來看,此題雖然是一道新的情境材料題,但是關注對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需要學生熟悉世界歷史的階段特征,根據文物的圖片關聯所學知識,將孤立的歷史事件與材料放在世界歷史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和分析。從學科素養來看,此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能將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信息進行闡釋。同時,對于奴隸貿易相關材料的補充,也體現了對學生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的考查,體現了一定的價值觀立意。從測試結果來看,試題的開放性讓所有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可以選擇的觀點非常多,如國家發展、歐洲發展、南美洲災難、經濟全球化的起點、世界貿易更加緊密和新航路開辟意義等,體現了情境開放與答案開放的統一;但是,開放性并不是無的放矢,試題要求學生“從世界聯系的角度“闡述,同時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要“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提取信息充分”,閱卷時根據這些要求對學生答案進行層級劃分。
2.2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情境
“命題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必須在測量工具的制作上走出一條新路,概括起來就是:講好故事。”[5]3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在平日的學段考試評價中就體現出來。2018年很多學生都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系列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專題中,介紹了一件名為“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的國寶,“長沙窯,大唐造”的口號讓很多學生銘記于心。為此,筆者對長沙窯進行了深入挖掘,設置了如下情境:材料學術界認為將長沙窯燒造的時間訂于始于初唐,興盛于中晚唐,衰微于五代,流行期只有200多年。據考證,早期的長沙窯瓷與岳州窯瓷如出一轍。至唐代中晚期,長沙窯開始出現異于岳州窯的改變,其品種種類、釉色等多可從中原地區找到淵源。很多瓷器上燒制有唐朝人創作、摩寫的唐詩,內容通俗而質樸,頗為動人。同時,在長沙窯的紋樣裝飾中,發現有洋溢著南國氣息的棕櫚、椰子等植物,有具有西亞風格的連珠紋、葡萄紋、獅子紋等紋飾。在泰國南部海岸出土的長沙窯瓷片,上面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真主仆人”,在揚州出土的黃釉綠彩背壺上,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真主偉大”。在韓國出土的兩件青釉褐彩貼花壺上,分別題有“鄭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在浙江嵊縣出土的一件同時期的越窯盤口壺,上面刻寫著“價直一千文”,而長沙窯的瓷壺上寫有“富從升合起,貧從不計來。五文。”越窯盤口壺高47.9厘米,長沙窯壺高19厘米,兩件瓷壺大小相差不到3倍,而價格相差200倍。摘編自王怡蘋《唐朝海上交通與貿易——以長沙窯貿易瓷為線索的考察》等閱讀上述材料,解讀長沙窯的生產和發展。此題是有關長沙窯的一段拓展閱讀,為學生講述了大唐盛世的一個小故事。長沙窯見證了唐朝的盛世,洋溢著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學生讀起來生動有趣,有酣暢解渴之感。通過長沙窯的新情境,考查了唐朝的政治強盛、經濟手工業商業發達、對外交往繁榮等全方位歷史概況。學生通過提取長沙窯的相關信息,與自己所學知識建立關聯。學生對于唐朝的知識掌握得越全面,提取的信息就會越充分;學生在史論結合和歷史解釋能力上越突出,解讀材料就越得心應手。教育部考試中心姜鋼指出:“考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是要簡簡單單地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要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考試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目的。”[6]在國家大力倡導“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長沙窯飄揚過海,暢達世界,正是悠久而綿長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
2.3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新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認為,當一個人接受一項任務,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時,他所面臨的就是一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把習得的知識、規則變為思維的素材,重新組合,以能夠解決當前的新問題。如果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沖突的歷史情境,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試題情境:1800年5月,拿破侖在阿爾卑斯山穿過大圣伯納德山口(Saint-BernardPass),率領2萬多軍隊突襲正在意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4萬多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決定了意大利戰場的勝利,史稱馬倫哥戰役(BattleofMarengo)。描述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下面有2幅油畫:圖1是拿破侖御用畫師雅克•路易•大衛于1804年創作,畫中的拿破侖騎在馬背上意氣風發,志在必得,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畫中的馬昂首闊步,非常健壯。圖2是畫家保羅•德拉羅什于1850年創作,畫中的拿破侖滿臉疲憊,形象憔悴,而且他騎的不是馬,而是一頭驢。基于上述材料,對于拿破侖在阿爾卑斯山的勝利,你如何評價?請說明理由。此題通過設置一個新的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并根據所學內容作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這道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史料實證”意識的考查。學生運用證據前,先要判斷證據的可靠性,然后從可靠材料中選擇適當證據證明史實的存在或論證某種觀點,它符合2017年版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有關史料實證所界定的水平4的要求:“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使用史料;在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3]71此題的任務要求開放程度比較大,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并闡述理由,只要能夠自圓其說、邏輯清晰即達到考查目標。問題一旦解決,解決問題產生的“規則的組合”儲存下來,構成認知結構的組成部分就會成為未來問題解決的可利用因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
3歷史教學的思考
考試除了作為測量工具和體現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的功能之外,還承擔著再教育的使命,“學科素養”內涵與結構的研制與凝練,把“教”和“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教育教學和考試評價帶入了一個共存共榮的新境界[5]6。為了實現“共存共榮”的新境界,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朝著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努力前行。
3.1關注歷史知識體系和歷史階段特征
目前的高考試題摒棄了對中學教材所陳述的歷史知識簡單的再認再現,更多的是為考生提供新的歷史材料,設置新的歷史情境,通過提出新的歷史問題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告訴我們通過“背歷史”來應付高考早已不是正確路徑。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獲得的過程,明確知識如何運用,引導學生關注基本概念的理解,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每個時代的階段特征。學生在做完新情境的材料試題后的感受是:“這類試題材料非常新穎,但需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包括對事件的理解和分析。”“這種題比較有意思,它不用大段大段默書,考的是對材料的深刻解讀和理解,但又絕不是不考默書,這種題反而要求書要背到脫口而出,根據史料情境去連接你的知識結構,所以這樣其實跳出了歷史題以往讀題、分析、默書的思維定勢。”可以看出,新的情境下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并不是不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而是考查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能否準確迅速地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學生對于歷史的宏觀知識結構和歷史階段特征把握基礎上的。
3.2變化情境,加強史料閱讀
考試通過新情境的營造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表現等綜合素質,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也要給學生提供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現在的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歷史結論性的東西多,過程性敘述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不同角度挑選、解釋甚至是觀點相悖的史料,幫助學生養成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幫助學生養成思考、批判性的學科思維。歷史是一種解釋,不是一種敘述,歷史來自證據,證據來自史料。歷史既然是由證據而來,同樣也可由證據而被修改,所以歷史不是封閉的、不容置辯的定論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可供討論的、可以不斷更新延展的領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現,只要從新的視角觀察,歷史就會有與以往不同的解釋,歷史學也就是這樣不斷發展的。
3.3史論結合,關注學生邏輯思維
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要求學生在充分的史實依據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但從筆者所看到的各級考試測量結果來看,學生往往只會列舉史實,思維直接跳躍至結論,有的甚至連結論也不會照應,答案全是史實羅列,學生缺少“史”與“論”之間的勾連,缺少思維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試題僅僅要求分析原因和意義,學生往往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當需要與試題的設問進行精準對應的時候,學生就顯得不知所措。這一問題的出現來源于教學中對學生史論結合的思維訓練不到位,教師上課只關注結論的講授,省去了歷史學科邏輯分析的重要一環。因此,為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抓住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思維的訓練,比如,在講授“自然經濟解體”這一現象時,教師追問“自然經濟如何解體的?”“洋紗涌入為什么會造成自然經濟解體?”“洋紗為何會大量涌入?”通過這樣的問題鏈,幫助學生構建歷史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只有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學生面對新的情境時,才會自然而然地對知識進行遷移,再現歷史學科思維解決問題的路徑。
3.4設置開放性教學問題,布置開放性作業
歷史問題情境創設,不是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一問一答,而是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并視其為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在教學中,通過營造濃厚的問題情境氛圍,讓學生養成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獲得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如,有老師講授《克倫威爾》一課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英國歷史學家艾詩立是研究克倫威爾的權威,年輕時曾著《克倫威爾:保守的獨裁者》,書中對克倫威爾全無好話。20年后,艾詩立又寫了一部新的傳記,書名《克倫威爾之偉大》。之前那個專橫獨斷、見識陳舊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然后,老師拋出了以下問題:“為什么同一歷史學家對克倫威爾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在講授完克倫威爾之后,老師提出了評價人物的基本原則,又提供了一些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寫一個心目中的克倫威爾。不論是開放性問題的設計,還是開放性作業的設計,都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學生的思維不會受限,久而久之,學生在考場上碰到一個新情境下的開放問題,就會心中有丘壑。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說:“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這是教育的光榮與夢想。”[7]只有不斷研究和探索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考試評價方向,才能正確把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到學習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以考定教、以教促考、教考促學,切實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
參考文獻
[2]楊向東.從核心素養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8(1):卷首語.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鄭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歷史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6.
[5]劉芃.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評價[J].歷史教學,2018(4).
[6]姜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2):31-34.
[7]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前言.
作者:楊紅麗 單位: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