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論網絡化美術教育及責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傳統的美術課程教學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是“講”和給學生做示范,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接收教師傳達出來的有限的信息。這樣的教學使學生難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覺,而且我們的大部分教材內容也是很古老的版本,不能很好地結合現實情況,學生會對所學知識產生距離感,沒有興趣去主動學習。這樣下來,可想而知教學效果會是怎樣。信息量少,教學手法單一成為當今美術教學的一個弊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是在教學中要結合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前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網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高效的技術支持,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充分地利用好網絡平臺。
二、網絡時代的美術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人們很早就提出了這一概念,但是,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在走向一種可怕的誤區。不管是什么學科,要進行教學的是什么內容,計算機輔助教學言必“多媒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計算機就不是現代教學、不是多媒體就不夠檔次一般。然而,我們標榜的“多媒體教學”又有多大成效呢?我們認為,教師的主要工作不應該是花大力氣去設計編制課件,需要花大力氣的應是研究如何應用現有的軟件才能發揮計算機的優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軟件”,不是指一個個具體的課件,而應是面向學科的工具型軟件,包括帶有學科特色的平臺和多媒體資料庫。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網絡在為教育不斷提供支持的同時,也給教育教學改革拓寬了新的思路,以至于現有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結構和教學方法開始適應不了時代教育的要求。網絡的優勢是眾所周知的,首先,信息存儲量大。網絡的互聯網也是人類智慧的互聯網。網上的信息浩如煙海,包羅萬象,教育信息也是遍及各科各類,學習者想要那一方面的資料,通過搜索引擎都可以查到。其次,信息形式多樣化。網絡上的信息不僅僅是文字,它還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存在,不但營造了良好的網絡環境,而且還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還有,搜索和使用信息極為方便。網絡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而且網上有瀏覽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檢索功能。學習者可以在網上隨意下載所需的資料。
第一,以審美教育(尤其是美術鑒賞教育)為手段,以文化積累為依托,倡導精英文化的建設。在社會的文化建設事業中,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辨別藝術美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衣、食、住、行沒有哪一項缺少美,美在于發現,如果沒有辨別美、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對美將熟視無睹。美有著各種形式法則,雖然“目之于色有共美焉”,但對于美感的深層把握上卻需要專業的眼光。如形的黃金分割,色的和諧對比;形的規則自由,色的情感意象;材料的美學價值,藝術的材料自覺等等,都需要藝術工作者對形式法則的靈活運用。而美除了它的外在形式,其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文化內涵,因為學養深厚的文化積累,為審美力之花提供豐厚而滋養的土壤。
第二,以學校專業教育為基地,以提高全民藝術素養為目標,建構藝術化的社會環境。學校的專業藝術教育將藝術人材的成長,將藝術化生存理念的深入人心,將提高全民的藝術素質作為職責,為了履行它的職責,它需要擴大影響力,立足學校走向社會。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一方面現代的材料技術、方法技術的科技含量愈高,我們愈要警惕技術的藝術消化不良。因為科技含量愈高,人們愈會被科技的奇幻外衣迷惑,而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迷失在科技的廳堂,充當科技的奴仆,而忘記了自己的藝術身份;另一方面藝術在技術消化和技術暴富之間有一道鴻溝,在這道鴻溝的兩側一邊是俗,而另一邊是雅,學校的專業教育有責任在俗和雅這道鴻溝之間充當擺渡人,泅渡眾生。
第三,主動學習新的知識,掌握科技發展動向,迎接未來挑戰。既然我們無法擺脫現代科技的纏繞,我們就要主動地去適應它。如果將21世紀看作是我們提高藝術生活質量的重要機遇期,那么它如潮的海量信息對我們構成了最大的技術挑戰。在信息泛濫的網絡世界,不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學知識,不將自己置身于網絡文化的大環境,那就只能徘徊在網絡世界的門外,最終為時代所淘汰。只有在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后,才能深刻領會和靈活運用現代設計的思想,以及深層握持在現代設計思想指導下的設計手段、設計方法。在電視時代,人們的活動是被動的,多半不會去為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而生氣,有些人在耳濡目染后還能輕松愉悅地背上幾段廣告。
所以,當科技迅速發展并與藝術生活日益密切之時,我們更要多一份技術的情愫,深刻理解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洞察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透徹了解技術的藝術表達方式,從根本上改善藝術環境,提升藝術生活質量,從而肩負起時代賦予美術以及美術教育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