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教育教師團隊狀況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減少城鄉教育差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工作方針。近年來,從縱向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成績顯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很大的提升,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得到解決,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得到提高。但從橫向看,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拉大、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城鄉教師隊伍素質差距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全面發展,影響教育的公平性。農村教育政策還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基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駐馬店市為例對農村教師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農村教師,指工作在縣城以下(含縣城)初級中學、小學的教師。本次調查是以河南省駐馬店市進行的數據統計,為做好農村教育教師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進行了專題調研。首先制定了詳細的調研方案,到教育主管部門、發改委、財政局、規劃局、土管局、城建局、人勞局、編辦等單位的調研。
1農村教育的基本狀況
駐馬店市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52所,其中,小學2344所(另有教學點558個),在校生100.26萬人;初中298所,在校生43.5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0所,在校生982人。義務教育階段現有教職工67114人,初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7.71%、99.33%。市中心城區現有公辦小學28所,在校學生34890人,教學班477個,平均班額73人;公辦初中14所,在校學生18845人,教學班280個,平均班額67人;農村小學2316所,在校學生967710人,教學班26881個,平均班額36人;初中284所,在校學生416555人,教學班9257個,平均班額45人。
2調查表明,農村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
2.1鄉村小學普遍存在教師生活、住宿問題無法解決
由于鄉村小學存在著教師生活環境相對較差,外地教師不愿意來,新增教師一般都是新招教師,因住房、生活問題無法解決,不能安心工作,這個問題如不能解決將很大程度地影響今后農村教育的發展。如:某小學,是一個偏遠山區學校,離鄉鎮還有10公里遠,去年新分來兩個女大學生教師,因學校沒有住房,生活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2.2農村教師整體水平不高,師資短缺和結構性短缺嚴重
第一,教師年齡結構、文化結構上不合理,全市現有8萬多名中小學教師,51歲以上的占23.9%,在職轉正民師占教師總數的34.5%,教師年齡偏大,缺乏新鮮血液。年齡偏大問題在該市農村中小學較為普遍,尤其以小學更為突出。在農村教育工作實際中,年齡偏大,并沒有顯現出教學經驗豐富的優勢,而更多地表現出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消極、不愿更新知識,以致知識與實際脫節,學生不愿學,教學質量下滑。這種師資結構狀況直接損害著農村兒童、少年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農村教師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時更新補充,導致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為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在民師轉正的教師中只有極少數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大多起點學歷偏低、達標學歷是通過后期進修培訓取得,因此存在專業素質不高的缺憾。在強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表現為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現代教育技術缺乏,已不能勝任教學工作。可見,目前的“民轉公”教師基礎差、人數多、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已成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第二,教師編制管理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現在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處于超編狀態。但實際情況是:教師總量不足,部分學科教師短缺,大多數農村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師、音樂教師、美術教師、體育教師緊缺現象比較突出。農村小學按1:25的師生比例,遠不能適應素質教育形勢。有的學校按“師生比”不缺編,但體、音、美、信息技術等學科無專職教師上課,部分學校出現教師包班現象,很大部分小學都存在這種現象。教師編制管理跟不上教育發展步伐。
第三,現行的教師編制設置欠合理。現行編制標準的師生比不符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且沒有設置寄宿制學校工作人員、專職校醫、心理教師、實驗員、安全員、圖書管理員等工作人員編制。寄宿制學校普遍缺少生活教師,生活教師配備工作已成為寄宿制學校當務之急的一件大事。第四,教師實行區域流動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造成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教師交流困難,優質教育資源配備不合理的現象。現在農村中小學實行的是“人-編-卡”的剛性編制管理制度,阻擋教師正常流動,影響了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村教師管理缺乏淘汰機制,新教師得不到補充,想淘汰的沒有辦法淘汰,干好干壞一個樣,導致教師的進取心、緊迫感逐漸淡漠,加上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終身學習體系尚不夠完善,正常流動渠道又不暢通,隊伍必然缺乏生機和活力。
2.3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敬業精神不強
農村任教的老師,沒有多少上升的機會,包括職稱評審就很難,也沒有多少展示才華的機會。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多由條件較好的城鎮學校教師來承擔,有進取心的農村教師難以得到推薦與展示的機會,農村教師參與培養、深造的機會也相對較少。其次,工作生活條件差也是導致農村教師敬業精神不強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生活條件待遇差、教學設備簡陋、職稱評定難,加之社會保障措施的缺乏,農村醫療保障差,很多人不愿到農村工作,再加上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地位低、留守兒童多,學生不好教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廣大農村教師的愛崗敬業、積極奉獻。
3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3.1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促進均衡發展
嚴格執行駐政[2008]91號文件精神,要在全市范圍內科學、合理地配置義務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不折不扣地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提高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采取強力措施,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3.2加快薄弱學校治理,縮小義務教育的校際差距各級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學校改造進程,在經費投入上,城市教育費附加要優先用于改造薄弱學校。出臺相應的政策,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安居工程,解決農村教師的住房問題,使農村教師能安心工作。義務教育階段績效工資是提高教師積極性的有力抓手,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獎勵機制,努力形成薄弱學校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局面。要采取以強帶弱、聯合辦校等模式和手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3根據學生人數的變化,教師編制實行動態控編
建議編制管理部門對教師編制實行總量控制,不再核編到校,由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統配,劃定一定區域作為核編單位,在每學年開始時,對本學年的教師及各種教輔人員的編制提出編制需求計劃,經上報編制管理部門批準后,及時進行調整,有計劃、有步驟地增減教師編制,把調整結果報同級編制管理部門備案。要形成中小學校長、教師有序流動的制度,逐漸消除城區學校超編和偏遠農村學校缺編的現象,促進縣域內、區域內、地區間教師的合理流動,解決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矛盾,實現教育機會平等,縮小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間的差距,保持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重新核定編制,要充分考慮到許多農村學校地處山區、教學點分散、教學班較多但每班學生較少的實際,以教學班數量、課程設置和寄宿制學校實際為依據,以師生比為參照,科學、合理地核定教師編制,制定農村中小學教師定編辦法。
3.4采用定向招錄教師的辦法
充分考慮結構的合理性,把復合型教師作為今后農村小學階段招錄教師的重點;要多招錄一些愿意長期在農村工作的教師,采取定向招錄措施,解決當前農村教師隊伍存在的學科、年齡、性別上的布局結構不合理問題。建議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結合農村教育實際,出臺農村學校教師補充辦法,形成在每個學年的第一學期前對農村學校補充一次新教師的制度,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結構的逐步改善。
3.5建立農村教師的退出機制
要重視當前農村中小學中存在著大量的不合格教師突出問題,盡快建立不合格教師離開教育行業的退出機制。如從政府投入農村教育經費預算中,安排“農村教師分流安置專項經費”,提供相應的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及必要的醫療服務,讓那些不能適應現代教育要求又不愿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師退出教師行列,對在職教職工中因身體原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要實行內退,不占用教師編制。對長期有病不能繼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病退,形成農村教師的退出機制,為農村教師的補充更新提供編制空間,又激發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6建立長效支教體制和城鄉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
要在全市范圍內實行中小學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促進中小學校長、教師在市(鄉鎮)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定期交流,優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建立農村學校教師的良性補充機制,有效推進長效支教體制的建立健全。
3.7完善農村教師工資和工作生活保障機制
建議政府制定全市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工資標準,縮小和消除不同地域之間教師工資待遇的差別,要落實農村邊遠貧困山區和山區村鎮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出臺相應的政策,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安居工程,解決農村教師的住房問題,使農村教師能安心工作,提高優質教師的吸引力,解除農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后顧之憂,鼓勵教師終身從事農村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