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1.1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以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為主,使用多媒體課件,對有關概念、內容進行闡述,適當結合臨床病例。觀察組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讓學生在設置的場景中進行動手實踐,將課本上死板的知識和臨床操作相結合,深化學習效果。教學方法:①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習目標先講解、闡述理論知識并示教;②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根據所學章節(jié)要求分別扮演醫(yī)生、患者、護士、治療師及家屬的角色;③學生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進入情境(醫(yī)院、家庭或社區(qū)環(huán)境),模擬實踐操作;④學生和老師對各小組的情境練習情況進行討論,糾正不當操作手法;⑤老師歸納總結,對重點內容進行強調。
1.2教學效果評價
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評價、臨床技能考核(滿分100分)及閉卷理論知識考核(滿分100分)。問卷評價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內容包括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活躍融洽、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加強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5方面是否得到提高。發(fā)放問卷164份,回收問卷164份,有效答卷164份,其中對照組81份,觀察組8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5.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問卷調查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在教學方式對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活躍融洽、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加強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5方面有益回答“是”的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情境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2.2兩組學生考核結果比較
觀察組在課堂測驗和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采用情境教學法,觀察組學生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傳統(tǒng)教學。
3結論
3.1表1結果分析
情境教學法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協作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5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3.1.1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為中心的現場角色模擬,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因,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2]。傳統(tǒng)教學法中,學生是否對學習內容感興趣主要取決于內容的趣味性和教師的講解,而康復護理的內容繁多且相對枯燥,往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寓教于樂,讓學生“樂學”“樂會”,保持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3.1.2活躍課堂氛圍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課堂氛圍活躍融洽。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填鴨式”的教學,課堂氛圍相對死板。情境教學法設置了不同的情境,小組在情境中實踐操作,教師與學生相互探討、補充和糾正,同學、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在平等、輕松、活躍的氛圍中進行的。3.1.3有助于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情境教學法給使學生各自承擔醫(yī)生、患者、護士、治療師等不同的角色,各角色之間相互溝通,對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如:護士在對患者進行操作之前要先解釋說明、患者如對操作有疑問可向護士詢問等)組織語言回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應變反應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3.1.4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協作能力。情境教學法以小組為單位實踐操作、討論,組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各自發(fā)揮所長,共同完成學習目標,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3.1.5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得以提高以往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單方面的向學生講解知識,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束縛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而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將接收到的信息融合、歸納、整合,轉化為自己所有,并在模擬的情境中展現出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在摸索與實踐的過程中,體會角色的情感和需要,不但深化了知識,而且更了解護士的工作,拉近了課本與臨床的距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實踐操作,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3.2表2結果分析
觀察組學生課堂測驗和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績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通過由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進入情境,模擬實踐操作,學生和老師對各小組的情境練習情況進行討論,老師再對其中的正確內容給予肯定、對錯誤內容進行糾正和總結的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而且可以做到對重點知識的深入和強化記憶[4],并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到臨床實踐操作中,學習效果更佳。
作者:黃麗衡郭聲敏楊秋敏單位: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