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時期高職院校師德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師職業道德(師德)的形成與發展受一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社會背景下影響職業院校師德建設成效的因素有其獨特性。分析和探討新時期師德問題形成因素,有助于構建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新機制和創新工作方法。
[關鍵詞]師德建設;高職院校;影響因素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所形成的職業道德意識及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教師的師德狀況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健康成長。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職院校的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已成為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影響因素。
1新時期高職院校師德問題的突出表現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與此同時,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個別教師道德意識的缺失也引來了學生、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批評。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1重利益,輕學習
個別教師的“義利觀”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發生了錯位。一切以個人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在工作中拈輕怕重,不顧大局,過度關注個人得失。還有部分教師忽視教師職業在思想政治傾向和人格要求上的特殊性,共產主義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堅定,輕視思想學習和高尚人格的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失偏頗,對時事評論過于偏激,容易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
1.2重教書,輕育人
許多教師把“教師”簡單理解成知識傳遞的“工具”,混淆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區別,將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看成自己的唯一責任,認為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疑問、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苦惱、職業規劃中的迷茫應該是學生輔導員、政治課教師、心理輔導教師、就業指導人員等的工作,從而推卸自己的育人職責。少數教師無視教師職業的示范性,為人師表意識淡薄,自律意識不強,不尊重學生的人格甚至歧視高職學生。
1.3重功利,輕責任
為了增加收入,有些教師熱衷于“第二職業”,甚至以教謀私,僅把責任心維持在完成教學工作量這一底線,不關心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以不變應萬變,忽視對教學規律的探討和技能的學習。少數教師為了漲工資、評職稱而急功近利,學術浮躁。他們無心鉆研業務,缺乏科學精神和求真意識,治學不夠嚴謹,弄虛作假,捏造數據,隨意剽竊他人的成果,敗壞了教師的職業形象。
2師德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
2.1社會方面原因
2.1.1社會觀念對職業教育的鄙薄
受片面人才觀的影響,社會上普遍重視學歷教育,輕視職業技能教育。“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主導著人們學習和擇業的思想,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是被應試教育的淘汰者,認為他們知識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意識不強,在社會中造成了職業院校學生素質較低的刻板印象。此外,政府部門重視程度不足、投入相對較少也使職業教育的形象與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原有的行業主管部門已不復存在或改制轉體,致使部分高職院校管理體制不順、經費渠道不暢、國家財政投入不足[1]。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差,社會地位不高,自然增加了高職教師的自卑感和生存壓力。
2.1.2傳統的師德標準對教師行為缺乏有效的引導作用
教師道德內容的核心更多地表現在公德而不是私德[2]。社會習俗一向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無私奉獻”“淡泊名利”“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鋪路石”等高尚品德形容教師的人格,把教師看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這種傳統的師德標準回避了市場經濟對社會個體的現實影響,不能合理引導當前教師的經濟訴求和人格發展。這些關于教師的理想人格形象很崇高、很完美,對部分教師加強自律、提高自我人格修養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過于理想化且高度抽象,脫離了教師的生存基礎,對教師日常行為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約束,過高的道德要求還使部分教師產生距離感,在日常工作中找不到依從的標準。
2.1.3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功利化傾向
市場經濟作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實際的功利性目的為出發點,對效率觀念的強調,對競爭意識的倡導,使社會原有以講究“奉獻、謙讓”為主的價值規范和評價標準受到沖擊,原有教師職業道德的滯后性和不協調性使教師的“自我認同感”遭遇了重重危機。為了取得社會的認可,高職院校在“教書”與“育人”“道”與“器”“謀生”與“樂生”等方面的選擇上難免要迎合社會上急功近利的需要,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直接目的,使職業教育日漸等同于技術人員的培訓。高職辦學的功利化傾向對教師的道德認知自然產生了嚴重誤導,很多高職院校為了增加生源迅速擴大教師隊伍,片面強調知識和能力的標準,忽視了對教師思想道德的考察,在人才培養中又片面追求就業率,“過度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用為內容、以就業為標準,高等職業教育異化為‘技術+就業’教育”[3],這種功利化傾向使很多教師忽視了對自己的道德要求,缺失了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2.2學校方面原因
2.2.1高職院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局限
很多高職院校由“三改一補”改制而成,起步晚、基礎差、起點低,部分來源于中專或者成人院校的教師觀念陳舊、思想保守、育人意識差,不適應現代高職發展的要求。高職院校在辦學條件方面嚴重落后于本科院校,教師缺乏職業自豪感、鐵飯碗被打破、職業發展迷茫、學生質量下降帶來的教學成就感缺失[4],以及超負荷的工作,使很多教師無暇學習與提高自己,給他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以至于缺乏成就感、自信心,喪失了職業信念,嚴重影響到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
2.2.2高職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局限
公辦高職院校在管理體制上缺乏辦學自主權和獨立的人事權力。高職院校在入職門檻和職稱評聘方面通常要依據普通高等教育的標準,強調對學歷和學術科研成果的重視。這種評價標準無法反映職業教育的類別特征,教師在平衡學術與技術的關系中將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增加了教師負擔,無形中減少教師在道德學習與人格的完善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2.2.3高職院校的師德培養、考評機制不夠完善
一些高職院校沒有良好的教師培養機制,不注重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宣傳和教育,很多學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師德評價、考核、激勵機制,在師德考核中也缺乏客觀公正的量化指標,不能有效規范和約束部分教師的不良思想傾向和行為。
3教師自身原因
3.1對生存現狀的困惑
高職院校教師大多為高校擴招后引進的青年教師,他們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浪潮中成長起來,有較高的學歷、銳意進取的精神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較高期待,然而,其踏上教師工作崗位后往往會感覺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與某些行業比起來,許多教師感覺工資待遇較低,生存壓力大,晉升機會少,在現有計劃經濟色彩比較濃厚的分配和管理體制下他們看不到迅速改善生活現狀的希望。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一些教師消極應付教學工作,將自己的精力更多投放在兼職、跑課題做項目、搞科研、開公司等非教學工作方面。
3.2對職業道德的認知不足
我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較少,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對專業教師的需求,當前高職院校的許多教師來源于普通高校、工廠企業,他們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師范教育,少數高職院校在教師上崗前又缺乏系統有效的入職培訓,導致很多教師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比較膚淺,沒能領會到教師形象的重要性,缺乏相應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當前高職院校的很多年輕教師又是在安逸的生活環境中成長,本身缺少艱苦奮斗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他們把教學工作看成維持生存的“飯碗”,而不是一份可以體現人生價值的事業,因此很難產生“為人師表”的自豪感、崇高感和使命感。
綜上所述,師德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基石。加強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師德師風建設需要找準目前師德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其產生的根源,才能在提升職業教師的社會地位,關心其成長與發展;完善師德建設的領導、監督和考核機制,提高教師待遇,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有的放矢地構建師德師風建設的新機制和創新工作方法,從而形成建立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于志晶,孟凡華,榮國丞.法行20年:職業教育的法治之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6,(18):10-18.
[2]唐玉春,梁峰.開展合理師德評價,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師德評價與教師發展”高端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教育參考,2016,(6):109-112.
[3]張艷芳.困境與重構:高等職業教育文化自塑之路[J].職教論壇,2017,(8):40-44.
[4]黃志堅.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研究:基于全面報酬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26):12-14.
作者:王傳中;殷文杰;王黎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