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高校教師提升師德的四個維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同時它為高校教師樹立崇高師德提供了寶貴而深刻的理論啟示和現實指導。高校教師提升師德的實踐可以從四個維度展開:求真務實,反對形式主義;以人為本,反對官僚主義;干事創業,反對享樂主義;艱苦樸素,反對奢靡之風。唯有如此,高校教師才能從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精神狀態、價值追求層面實現嚴格自律,防微杜漸,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關鍵詞:高校教師;師德;群眾路線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九十余年的光輝歷程,群眾路線宛如一根紅線貫穿于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之中。在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會議上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要使全黨同志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1]群眾路線聚焦作風建設,廣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四風”問題在不同行業、領域的表現形式各異,但均有違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認為只有黨政領導干部才應當反對“四風”的觀點是對群眾路線的僵化理解,是當下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高等教育是國家和平崛起、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途徑,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居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主席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2]要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愛崗敬業、誨人不倦的教師隊伍是不可或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實施師德‘一票否決’。”群眾路線在指導高校教師提升師德水平方面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啟發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根據“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全員教育理念,本文指稱的“高校教師”不僅包括專職教師,而且涵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創新創業指導教師以及其他一切行政管理人員。在群眾路線的啟示下,高校教師提升師德的實踐可以從四個維度展開。
一、求真務實,反對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在高校教師工作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行不一,脫離實際。例如,如何改進大學生的學風是許多高校教師致力解決的難題之一。之所以稱之為難題,是因為學風建設盡管年年搞、月月抓,但雷聲大、雨點小,工作流于形式,效果出現低水平反復。部分教師對學風建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即把工作的手段與目的、動機與效果混為一談,缺乏鞏固建設成果的長效機制。第二,疏于學習,不求甚解。由于科研、教學事務繁忙,部分教師政治學習的主動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或者即使進行理論學習,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部分政治理論素養不高的教師的言行偏離了正確的政治軌道而不自知,導致他們在面對學生提出的現實困惑和理論疑難時感到力不從心,無法給出具有理論說服力的答案,從而弱化了教育效果。鑒于此,高校教師務必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精神,對待工作持之以恒,善始善終,防止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一)夯實理論基礎,堅定政治方向隨著改革開放不斷走向縱深,各種社會思潮交互激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我國高校呈蔓延之勢,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核心價值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互聯網與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既拓展了大學生的視野,同時使負面、低俗、錯誤的信息易于穿透政府意識形態的管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形成了消解高校德育效果的“負能量”。個別高校教師民族意識淡漠,迷信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更有甚者,在涉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等原則性問題的政治挑釁面前態度曖昧,不敢亮劍。上述現象已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領域的重大關切點。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教師不僅要做知識傳授和學術啟蒙的“經師”,更要做大學生道德成長和政治成熟的“人師”,始終致力于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要做到這一點,高校教師必須原原本本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旗幟鮮明地宣傳、捍衛馬克思主義,樹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回應社會熱點及難點的勇氣,正如學者陳先達指出:“要傳道,必須信仰堅定;要授業,必須導向正確;要解惑,自己必須清醒。”[3]教師只有對馬克思主義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才能真正感染和影響學生。
(二)樹立問題導向,注重工作實效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實踐唯物主義,要求高校教師從根本上解決“光說不做”的問題,腳踏實地,不圖虛名。在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并化解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彼此聯系的實質內容,問題則是矛盾的外在表現形式。樹立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高等教育中的唯物辯證法。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4]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問題要迎難而上,重視調查研究,針對調研結論及時調整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5]288-289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問題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諸如宏觀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而有些問題則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大學生的情感豐富,個性張揚,具有一定的質疑意識和批判精神。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有的問題由教師的單次干預也許會暫時好轉,但極易出現反復。所以教師要以極大的愛心、耐心和熱心呵護大學生的道德成長,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長效機制,不斷鞏固和強化已有的工作成果。高校教師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以大學生的實際進步與成長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規避工作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相混淆的誤區。
二、以人為本,反對官僚主義
就本質而言,官僚主義是宗旨服務意識淡薄的直接體現,在高校則表現為教師高高在上,對學生頤指氣使,不愿探究教育教學規律,對工作敷衍塞責,推諉扯皮,漠視學生的發展訴求和理論困惑。“群眾”作為一個哲學范疇,體現了具體與歷史的統一、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群眾路線,不是滿足于那個熱熱鬧鬧,主要的是要做經常的、細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6]在高等教育視閾中,學生是教育工作指向的對象,是高校教師為之服務的“群眾”。全面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把學生時刻放在腦際心間,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是克服官僚主義作風的關鍵,也是高校教師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邏輯和價值目標。對高校教師而言,“以人為本”的實質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以學生為中心”是高等教育認識論高等教育認識論探討高等教育的本質、結構、規律以及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系統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1952年,“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CarlRogers)在美國哈佛大學就“課堂教學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課題率領研修班展開深度研討,得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結論,繼而引發歐美高等教育界最為深刻的認識論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的影響過程,這一點在學界已達成共識。教師將淵博的學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以高尚的師德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學生逐漸成為教師的一個“新我”,即學生是教師的“對象性存在”。學生畢業后以健康的人格心態和扎實的學識基礎改造社會,造福人類,高校教師的人生價值則通過學生的社會實踐得以拓展和延伸。可以說,只有學生成長成才,教師的師德才能被賦予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意義。
(二)“以學生為中心”是高等教育方法論高等教育方法論回答的是高等教育“如何培養人”的實踐邏輯問題,致力于探索高校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方式、途徑、動力機制等范疇。高校教師可以從道德激勵和知識傳授兩個方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論。第一,道德激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因材施教與發展學生的優勢潛能的邏輯前提在于“以學生為中心”。現代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被關注、被肯定的主觀愿望。“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大拇指教育”“朋輩的師生關系”等諸如此類的教育理念無一例外地彰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老師一句公開的表揚、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信任的微笑都會在大學生的心中蕩起一絲漣漪,從而激發前進的動力。高校教師宜采用以鼓勵、表揚為主,批評為輔,慎用懲戒的工作方法,變管理、說教、懲戒為服務及啟發和激勵,發現并牢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適時地給予勉勵與肯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第二,知識傳授。知識傳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對于理論與人的結合,馬克思在1844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作過集中的表述。他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理論如何才能做到“徹底”,做到“說服人”呢?馬克思認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11對于高校教師來說,要使教學內容徹底說服人,只有抓住學生這一根本。具體來說,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成長規律,做到深入淺出。所謂深入,就是教師在遵循教學大綱、把握教材整體性的基礎上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一過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理論縱深,提升學生接受教育的獲得感。所謂淺出,是指教師引領學生由教學體系向教材體系的適當回歸,這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又鞏固了學習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深入還是淺出,教師要時刻把學生的理解力與感悟力作為推進教學活動的根本依據。理論過于艱澀玄奧,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理論過于淺顯,教學淪為照本宣科,學生會喪失探究興趣。這一限度的拿捏與把握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嘗試。
三、干事創業,反對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是與我國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根本對立的歪風邪氣,主要表現是及時行樂、玩物喪志、迷戀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最終放棄了高尚的人格追求。有的教師固步自封,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滯后,這看似屬于教學范疇,實質上是享樂主義人生觀滋生的懶散、不作為在教學工作中的直接體現。高校教師應提高抵制享樂主義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時刻保持思想上的純潔狀態和行動中的進取精神。
(一)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面向大學生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國高校的特色和優勢,也是高校教師提升師德的題中應有之義。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對于如何有效開展德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德育是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分內之事,而對于專業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許多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是價值中立的,從而否定了開展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種觀點是對高校德育內涵與實踐的機械理解。黨中央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8]杜威認為:“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學校中的每一偶發事件都孕育著培養道德的可能性。”[9]按部就班的教學秩序、嚴肅活潑的課堂氛圍、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均是寶貴的德育資源,而高校教師敬業奉獻、甘為人梯的人格風范對學生而言更是一種最為鮮活、直觀的價值示范與道德激勵。對于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問題,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如是評價:“我得立刻承認,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10]高校教師在豐富知識儲備、提升教學技能的同時,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真正做到高等教育的科學性與價值性、學術性與人民性的辯證統一。
(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代,知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攀升,而大學作為知識精英的聚集之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撐。大學在走向社會生活中心的過程中逐漸演變為承擔多重功能的綜合性社會組織,大學肩負的使命亦趨向于多元化。與此相適應,高校教師也由傳統社會單一的教書育人向承擔多重社會角色轉變———人才培養的教育者、科學研究的探索者、社會服務的提供者、文化存續的傳承者、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實施者。面對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新形勢、新要求,高校教師要不辱使命,走出書齋,奮發有為,既要潛心問道,又要關注社會,增強服務學生全面發展能力,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于祖國和人民。
四、艱苦樸素,反對奢靡之風
奢靡之風主要表現為鋪張浪費、驕奢淫逸,在工作中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奢靡之風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不可否認,目前大學校園不同程度地受到奢靡之風的滲透和侵蝕。大學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面對這些不良風氣,很難獨善其身。在拒斥奢靡之風、引領健康向上的校園風氣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責任重于泰山。
(一)公正清廉強調:“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1]誠然,“為民、務實、清廉”不僅是中共黨員的日常行動指針,而且是高校教師師德體系的重要范疇。高校教師做到公正清廉,一塵不染,營造風清氣正、相互砥礪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道德成長的意義是積極而深遠的。馬克思曾經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1]286經典理論給予高校教師有益的啟示———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相結合,落實國家對大學生的政治關懷與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奉獻精神相結合。在與學生政治發展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諸多工作環節中,個別教師未能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與學生存在不正當的利益往來,違規收受學生及其家長饋贈的禮品、禮金,在學生群體中造成惡劣影響。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5]106教師精神“缺鈣”,得了“軟骨病”,勢必會“傳染”給學生。教師的瀆職循私行為常常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社會、人生的否定和悲觀評價,扭曲學生的道德觀念,如此一來,教師的師德受到質疑,德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被抽離現實基礎,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高校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抵制種種誘惑,經受各種困難考驗,永葆“人師”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底色。
(二)勤儉節約勤儉節約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鋪張浪費不僅與我國目前著力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道而馳,而且為文明校園建設所不容。例如,有的學生社團活動片面追求“酷炫”“人氣”,曲終人散之后,若問及活動的品質與內涵,怕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究其根本,社團活動忽視了根本動機和出發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種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行為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高等教育資源,而且助長了大學校園的奢靡之風,就要求相關指導教師堅持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加強對學生活動的思想價值引領,堅持勤儉辦學,經濟、高效、務實地使用學生活動經費,打造內容健康向上、學生喜聞樂見的品牌活動,各類晚會、競賽應著力體現思想性和藝術性,以格調高雅、情趣健康的社團活動主導大學生的品質養成與人格塑造。又如在儀表、儀態方面,部分教師的日常著裝過度追求名牌,穿金戴銀,珠光寶氣,與高校教師的正統職業形象相去甚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師的表率會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競相效仿,攀比炫富,背離了高校德育的主旨和初衷。在奢靡之風侵蝕大學校園的當下,高校教師應以重塑勤儉節約的班風、校風為己任,帶頭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艱苦樸素的教育要有“小題大做”精神,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開始,用身邊的種種“小善”春風化雨地涵養全體學生。針對校園中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教師應從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精神狀態、價值追求層面嚴格自律,防微杜漸。期望學生養成的意志品質,自己要身體力行;禁止學生沾染的不良習氣,自己要率先垂范。正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針對“四風”的危害,高校教師要秉持“四心”:對教師崗位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對學生要有視如己出的關愛之心,對物質生活要有隨遇而安的平常之心,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有只爭朝夕的奮發之心。《學記》曰:“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研究發現,源于對教師的敬畏與信任,學生的價值立場、學術旨趣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教師“同構化”趨向,在客觀上使教師的言行超越了個體的價值判斷而被賦予影響大學生道德成長的社會屬性。正因如此,高校教師更應謹言慎行,砥礪品格,磨煉意志,做大學校園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參考文獻:
[1].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邁向新高度[R].2013-06-18.
[2].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陳先達.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員的專業與信仰[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4):1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5]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A].中發〔2004〕16號,2004-08-26.
[9]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4.
[10]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文集:教育學卷一[M].李其龍,郭官義,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5.
作者:孫凱1,2 單位:1.天津大學仁愛學院,2.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