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教程的有效性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高漲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營造良好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自覺思維。例如,講“皮膚“的有關知識時,學生不太愛學,我以下面的幾個問題引入新課:“飯店廚師胖,是因為吃得好嗎”“皮膚受損后愈合,為會么傷口有時有疤痕,有時則無”“你們游泳時為會么不擔心水進入血管”……學生對這些問題由好廳產生興趣而引發主動學習。
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確選擇和恰當運用。例如,做“探求種子成分”實驗時,讓學生明確本實驗的目的,實驗中強調正確操作順序,指導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不斷觀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這樣就能最限度地發揮學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教師的疏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給予指點,疏通障礙,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完成認知上的一次飛躍。
例如,初一課本中“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中有學生問載玻片中央為會么滴水要“適量”?為什么要對標本“染色”?五四制初三的生理實驗“觀察人體口腔上皮C”實驗過程中學生問載玻上為什么滴“生理鹽水”不滴“清水”?這時教師應著重于疏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到答案這樣在教師點撥下使學生由“難學”變“易學”并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在對于新的知識的講述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基礎,在最近發展區,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完成老師的指引作用,使學生主動獲得知識。教師應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實施者。在課堂上,教師只有轉變了角色,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才能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效率。
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學”的過程
課堂教學要實現“讓全體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總目標,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學”。
1.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動眼、動口、動手、動腦促進知識和能力協同提高。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造條件,把演示實驗變分組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研究“種子萌發”這部分內容時,提前2周將簡易裝置放于每班教室中,讓學生親自參與,親眼觀察,種子萌發過程。初夏把含青蛙卵的水取回放在教室中,讓學生親眼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并作記錄。
2.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
“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答十全問題”教學中鼓勵學生充分“質疑問難”,教師針對問題精點細撥,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對于關鍵性問題,如學生沒有提出疑問,教師可設問挑疑,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我們常可以用提問來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問題的設計要結合生物新教材在每一節的開頭設置的“問題探討”和“本節聚焦”欄目。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聯系生活,善于為學生準備好問題情境素材,設置適當的途徑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最近出現的“大頭娃娃”引出問題,并提出課題“大頭娃娃”的“形成的原因”。接著進一步創設問題情境:蛋白質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這樣提出問題、確立課題,非常巧,非常妙,非常新。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
3.讓學生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讓學生歸納總結,可及時反饋信息,調整自己學習,同時還可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對比,分析,綜合發現學習規律,歸納出學習方法,從“學會”過渡到“會學”產生新認識。例如,講“鳥綱”,學完后讓學生總結鳥類有哪些適應于飛翔的特點。每節課后由學生小結本節內容,既提高了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又鞏固了本節新知。
處理好“導”與“學”關系
“導”與“學”是課堂教學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教學過程中必須實現“導”與“學”的統一。總之,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好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實現“導”與“學”最佳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如何成為課堂主體這個核心問題,使課堂教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美好的現實。在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師要朝著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全面發展來設計進行一堂課程,才能創建有效課堂,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提高。不管是課堂中的設疑提問還是勵志教育,都應體現出教師對于學生成長的全面關懷,這也正是新課標中強調的重要思想。
作者:路鳳英單位: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