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生物教學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不斷推進,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教師要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生物學科是科學學習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科目,是提高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生物教學;核心素養;核心理念
一、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詳細講解,采用故事導入、實驗展示或者生活案例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學效率必然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物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集圖像、文字、視頻以及動畫等于一體的優勢,為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刺激效果,使學生的主動意識得到有效激發,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問題情境法是較為普遍的教學方法。教師進行相關問題的設計,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例如,在教學“細胞中糖類與脂質”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一類問題:組成糖類的元素有哪些?糖有些什么功能?脂類的組成元素有哪些?脂類有哪些功能?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為學生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在進行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梯度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對學習進行自主探究,以此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進行題目設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第三個和第四個問題,讓學習成績稍微差點的學生回答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
二、培養學生研究學習態度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以生物教師應該對傳統單一且固定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習基礎來進行合理科學的教學模式的選擇,以此來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知識切入點,幫助學生掌握正確且高效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構建。例如,在教學“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本節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與體驗學習,因為在這節課中減數分裂是站在細胞水平上來對生物的延續性進行闡述的,其中包含了細胞模型建構以及對細胞減數分裂實驗的觀察環節。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對有絲分裂的學習以及模型的構建,對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數目變化情況加以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提出質疑,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會提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會表現出怎樣的動態變化,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分子數目的變化規律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然后教師就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探討,從各個方面來對問題進行討論,最終解決相關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涉及很多的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的發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核心素養的構建。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處理好各個實驗操作環節,同時對各部分的熱點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向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科學性的分析和介紹,讓學生能對實驗流程和目的有全面的認識,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教師在進行實驗演示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探討,進而使其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以及實驗技能。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增殖”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實驗教學環節可以先向學生講解細胞分裂的相關知識點,然后為了能讓學生能對細胞有絲分四個時期的表現形式有更好的掌握,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促使學生認真觀察染色體的變化,再結合課本上的內容來進行小組學習,對每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進行討論,同時利用模型來對四個時期的細胞分裂情況進行模擬。然后,教師向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對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進行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對彼此之間存在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制作染色體模型,并對每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進行模擬。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通過對實驗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生核心素養的構建,是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也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完善和創新,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構建進行引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衛星.開展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7(4).
[2]溫青.對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以“內環境的穩態”同課異構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
作者:王海燕 單位:山西省保德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