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整個中華大地,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觀也在悄然改變,功利化、世俗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為人處世時表現出來的顯著特征,人們普遍采用工商科技的理性原則取代了價值理性的原則,心靈日益荒漠化,找不到一塊寧靜的棲息地,有調查研究顯示中國人的心理問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出現這一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舊的道德體系的瓦解,新的為大家所認同的道德體系還沒有構建起來,同時也與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有很大的關系,教育過分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人文教育,漠視人文關懷,導致我們今天終極關懷落寞,信仰缺失,生命詩意喪失殆盡。而審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時下人們心靈、道德的困境。
1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長期受到來自家長、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圍繞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來組織實施教學,導致課堂教學的機械化,學生主體地位邊緣化,教師成為課堂獨自的舞者,觀眾興趣寥寥。傳統語文教學步驟基本是:生字生詞教學;作者簡介;段落劃分;主題思想;寫作特點。學生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到的是讀寫技藝,沒有收獲到求真之意,求善之情,求美之趣。缺乏對學生人格完善的培育,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漠視了求至真之我品格的錘煉。
2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途徑
眾所周知,人不僅需要物質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而審美活動正是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的。人通過審美,能獲得自由,超越自我,超越有限。具體講,審美有助于愉悅人的身心,培養人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有助于人的品格至臻完善,培養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養人的求真意識和創新精神;有助于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有助于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助于塑造人的心靈美。中學語文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有許多審美的素材,符合青少年的“知、情、意”,如何利用這些豐富的審美素材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富有審美情趣的人,讓學生充滿人文關懷,創造一個富有詩意的人生,從而避免心靈枯槁,靈魂漂泊無依。第一,老師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形式,變為老師主導、學生主體、平等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此不做過多的探討。第二,要善于挖掘課本中文章的審美素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引導學生開展審美活動,樹立審美理想。從而把語文教學從簡單的教會學生識字斷句、閱讀寫作的功用擴展為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功用,那么語文教學就回歸到了語文的本質,語文教育就是審美教育。
1)利用語文課本中有關自然風光和歷史場景的描寫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身心,獲得美感,培養學生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氣勢磅美的素材,大漠孤煙,長空皓月,滾滾江水,茫茫草原,巍巍的高山,煙波浩渺的萬頃波光,橫無際涯的大草原,驚濤拍岸的海浪,海天一色的蒼茫等等,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在課堂上帶學生去這些絢麗的自然風光中去旅行,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感知自然的博大和寬廣,去體味其中的意蘊,從而培養學生的灑脫豪放、寬容博大的氣質之性。利用課本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素材,例如:小橋流水,游魚碎石,嫩樹新芽,荷塘月色,裊裊炊煙,啾啾蟲鳴,咕咕蛙聲,氤氳的花香,讓學生感知歲易寒暑,秋收夏長,歲月靜靜地流淌,生命如歌,生活如花,處處綻放芬芳,時時有希冀,力戒浮躁,避免自己功利化、物質化、金錢化,使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真正持久的寧靜,營造一個讓自己靈魂棲息的港灣,從而使自己的生命鮮活,生活充滿情趣。課本中有很多關于歷史的鏡頭,氣勢恢宏,攝人心魄,置身于歷史的領域中,忘卻工作生活中的煩憂,激發人的愛國情懷,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的“整體觀”,深深根植于心中。例如在講授虎門銷煙的時候,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再現當時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帶領軍民硝煙的氣勢和場景。隨著林則徐一聲令下,當士兵們把準備好的火把點燃鴉片的時候,滾滾濃煙如蛟龍一樣盤旋空中,在浩浩長空中飄向西半球的大不列顛,濃濃的煙味給倫敦又增添了迷霧,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英國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如此壯闊的場景給人以極大的感官沖擊力,給人一種悲壯美的享受。
2)利用語文課本中的善人善事潤物無聲地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心靈避惡趨善,走向人格完美。美是以善為基礎和前提的。在先秦時期,善就被納入審美的范疇,此謂之“以善為美”。語文課本有很多關于“大善”和“小善”的題材。“大善”是一種對人類、對民族的大愛,面對惡的橫行和肆虐,多少充滿博愛情懷之士拋棄了對家人、對朋友的小愛,走在潮頭浪尖號呼奔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老臣范仲淹,“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文天祥,怒發沖冠的岳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抵御英軍侵略血染戰袍的老將陳化成,為了革命親人幾乎全部犧牲的等等。這些人都是胸懷博愛之心,志在民族大義,內心涌動的是至善之情,體現了對人類的大愛。學生通過課本中有關這些篇章的學習,能抑制自身惡的外顯,揚大善之心,播人間大愛,從而減小市場功利化、世俗化對自身的影響。還有一種平凡人平凡事的小愛在語文課本中也隨處可見,微小處見精神,勤勞善良的駱駝祥子,善于解剖內心小我的魯迅,《金色魚鉤》中餓到生命盡頭的老班長,這些點點滴滴的善,小小的愛,表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給人以心靈的撫慰,激勵人棄惡揚善,培養學生的人格趨向完美。
3)利用語文課本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剛健自強、貴和尚中的精神描寫,樹立學生的理性審美意識,培養學生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和睦友愛的品格。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篇章表現了剛健自強、貴和尚中的基本精神。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給世界給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透過現象看本質,中華文明香火不絕,主要得益于中國人的剛健自強、貴和尚中的民族精神。“老櫪伏槽,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就是自強中國人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面對侵略和屈辱,沒有退縮,沒有就此自暴自棄,相反中國人面對野蠻的入侵,反復抗爭,上至公卿名流,下到山野百姓,都投身于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自強新生的斗爭中。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到義和團運動,從到東北抗聯,從林則徐、魏源、嚴復、關天培到鄧世昌、譚翤同、秋瑾、孫中山、,每個人身上都散發出一股剛健自強的氣息,這是中華民族在大災難面前不能覆滅的根本原因。
中國人貴和尚中。語文課本中很多關于“和”的內容,小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友善,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相處。中國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國家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自身的內部和諧。這是人間的大美。禮之用,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往事興,和平共處。因為“和”的思想,中國在強大的時候,不稱霸、不侵略,在弱小的時候,不屈服、不沉淪。這是中華民族有著持久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還有中國人遇事不走極端,萬事有度,奉行中庸之道。中國人行事不偏不倚,防止過猶不及。這種民族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民族意識膨脹,大民族主義,保證了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持久旺盛、生生不息。
總之,通過語文課本中對美的素材的挖掘和美的欣賞,培養學生的人格美,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避免功利化、世俗化,給學生的心靈提供一個棲息的港灣,有利于語文教學進一步加強審美功能,發揮其本來該具有的人文價值意蘊。
作者:呂平華 單位:太湖縣大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