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堅忍不拔的精神,了解生活、享受生命的完美人格。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審美教育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語言藝術的學科,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情感及人文性的意識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或寓言故事中得到體現。文學語言本身就具備了較高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性,通過運用語言文學,使小學生的情感得到完整的表達,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所聞所見,用美的語言、美的眼光去學習和生活,形成人際間的良好審美關系。所以審美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2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德育、智育和美育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抽象、呆板的說教式的理論,容易使小學生的抵觸情況產生,通過審美教育將其轉變成具體、生動活潑的感性理論,喚起小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推動他們對知識和真理的探求欲望,對美的事物、真的感悟,促進小學生們的思維發展,開拓審美領域的視野,提高創造美的能力,使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由強制性轉為自覺性,同時,也可以使大腦和身體上的緊張狀態得到緩解,身心得到放松,又享受了美的滋味。
3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教育的途徑分析
美的語言、美的情感都會使語文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審美這一重要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至關重要。不但要使小學生擁有扎實的文化功底,還要使小學生的審美素質得到有效地提升。
3.1文字啟蒙時期的識字、寫字中進行審美教育:小學生與漢字的接觸不但從教材中取得,還可以通過教室墻壁、板報及其他裝飾物的形式得到漢字的啟迪,引發小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感受著漢字與環境情景相融的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在學校校門的牌樓上,設計古代與現代韻味兼容的建筑,由名人親筆題詞,使學校的大門獨具特色,熠熠生輝。小學生在這樣的識字環境,潛移默化地學習到語言文字,而且體味到美的真諦,心中涌出對祖國文字的崇拜之情,為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而深深折服。
3.2引導學生漢語言的審美教育:漢語語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指標,它的能力高低對小學生的表達與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將自然景物與美學教育相結合,合理引導小學生對語言描繪的景物從不同的美感角度去領會語言的魅力。如:在小學三年級語文《蒲公英》章節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詞句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還要誘導他們欣賞蒲公英的成長過程及外在形態的變化,善于運用不同變化的詞句來描述蒲公英的變遷,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不可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3.3創設美感的情境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真切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思維的建立,更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他們投入到教學中來。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拉薩的天空》過程中,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將拉薩的天空影像播放出來,借用音樂、圖片的方式,使學生在初讀此篇課文時,感知到美的存在,對拉薩的天空有個直接的感性認識。教師讓學生閉上雙眼,伴隨著音樂和解說,去神游拉薩,領略了拉薩蔚藍的天空,然后要求學生用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拉薩的天空,描繪拉薩的美,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對拉薩的天空不再陌生,也通過反復的朗讀、品味美的意境,使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達成了一致,引起了強烈的共鳴。而且也會溝起學生想去了解更多的拉薩的相關內容的欲望,諸如青藏高原、日光城等知識,拓寬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3.4靈活掌握美的文字,恰當地方式表達美的語言:小學語文教學對文字的閱讀思考,有效地表述也是重要的一環,是將學生的情感與課文內容融合深化的過程,也是傳遞美的信息,接受美的過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北大荒的秋天》一課,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哪些詞語概括描寫了天空的景象,“一碧如洗”、“五彩斑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天空前面是一碧如洗的天空,后來又變成了五彩斑斕,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閱讀,學生領悟到這種現象是由于流云被陽光照射而變成了美麗的晚霞,試想,還能用其他的詞語來表述五彩斑斕嗎?這種及時將審美體會行諸文字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語言文字的思維活躍起來。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將審美教育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有善于發現美的眼,感知美的心,欣賞美的心態,創造美的思維,促進小學生人性的不斷完善,為祖國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文素質的新人。
作者:牛曉燕 單位:陜西省吳堡縣寇家園鎮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