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中的審美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藝術美是藝術的一種重要特性,它是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同其他藝術一樣,小學語文教學藝術也具有審美性,教師應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并不斷認識不同種類的藝術各有不同的審美特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審美意識;情境教學;藝術美;功利性;綜合性;同一性
藝術美是藝術的一種重要特性,它是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同其他藝術一樣,小學語文教學藝術也具有審美性,教師應在學科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同種類的藝術各有不同的審美特性。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特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功利性
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是以效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它有著十分明確的目的性,為突顯課堂教學目標服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沒有美,當然就談不上教學藝術,但如果只有藝術的美,而沒有了實際效益,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有既具有藝術性又能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學藝術。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舍身炸暗堡》一棵的第四段時,讓學生上臺表演炸碉堡時“站”、“托”、“頂”、“拉”的動作,模擬的神態和竭盡全力的高喊,還安排了幾個學生端著“機槍”對準“”掃射。然而,學生表演時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裝模作樣,滑稽可笑,遠遠未能表達出課文應有的思想感情。這段課文則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全篇的最為重要部分,集中表現了為革命而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教師采用“以演助讀”的方式,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促使他們深入體驗角色的情緒變化,這似乎也符合情境教學中“形象性”與“情感性”的特點。但是,由于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表現形式的機械套用,致使課堂表演效果失“真”,最終事與愿違,學習中學生不僅沒能感到愉快和興奮,甚至感覺課堂教學是在作秀。同時,失真的表演也違背了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審美性的特點。
二、綜合性
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表現手段本身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它的教材內容豐富多樣,涉及面很廣。它可以調動其他種類藝術的表現手段為自己所用,包括線條、色彩、語言、教學副語言、音響節奏和造型等。特別是在近年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巧妙運用,使得課堂教學表現手段的高度綜合性達到一種新的歷史水平。人們感知教學藝術的器官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等。因此,它對學生美感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包括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等。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課時,我事先在網上下載了“桂林山水”的一段配樂視頻,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欣賞“桂林山水”之美,看著桂林那如詩如畫的美景,聽著那令人陶醉的音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這一課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新課作了必要的情感準備。
三、同一性
這是指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統一,即審美主體的對象化、審美對象的主體化。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同生產活動一樣“,不僅為主體產生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產生主體”。但是,教學又與生產不同,它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種同一性,既適用于教師,又適用于學生。由此才成為教學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最重要的審美特征。教師既是創造、實施教學藝術的審美主體,同時又是學生審美的對象,成為審美客體。在課堂教學的大多數情況下,教學藝術主要是通過各項教學活動表現出來的,從而成為實施教學藝術的創造主體;與此同時,它又成為學生審美的對象,使教學藝術的審美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取得美育的藝術效果,從而使教師成為審美客體。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學藝術的長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創造了教學藝術的風格,又不斷發展了自身和學生的審美感。
在審美主體與客體協調作用下,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以不斷發展,審美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學生是審美的主體,各項藝術性的教學活動是他們審美的對象、審美的客體。通過審美對象,才能給學生以特定的審美感受,才能培養美感。學生在參與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積極投入聽、說、讀、寫的實踐性活動,必然要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反映審美意識。這時,學生就成為教師的審美對象,教師從中獲得信息和反饋;他們也成為其他學生的審美對象,讓其他學生從中得到啟發,開拓思路。學生從審美的主體轉換為審美的客體,也就推動了各項藝術性教學活動的深入發展。
使學生領悟了這樣的審美能力,擁有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學習中不斷地接受美的熏陶與洗滌,幼小的心靈不斷地得以凈化與充實。其學業必然會蒸蒸日上,其品行也會謙謙上乘。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所應該承載的道德使命,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神奇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2]《新課堂-新模式》.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
[3]《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9.
[4]《基礎教育理論研究》.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10.
作者:王洪艷 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楊大城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