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聲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聲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美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當前高校聲樂教育中,審美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已經成為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端,通過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挖掘聲樂作品情感、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高校聲樂教育;審美教育;學生綜合素質
對審美與聲樂教育的關系探討早已有之,高校聲樂教學不能僅僅作為聲樂技能教學的媒介而存在,更應該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對聲樂中的美進行挖掘,反觀當前各高校聲樂教育,這恰好也成了教學的盲點。缺乏美的聲樂教學是沒有生命的。本文通過對高校聲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意義進行探索,進而提出提高聲樂教育中審美教育能力的策略,以期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做出推動。
一、高校聲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高校聲樂教育本身就是藝術的一種,所以要為人們的帶來美的體驗。在當前聲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不僅是聲樂教學發展的必然,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必然。在教學中,審美教育不僅需要具體的方式方法,還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挖掘聲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欣賞剩余作品,觀察到其中的美感。高校聲樂教育中開展審美教育,能夠使學生相應的在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上都有所提高。聲樂藝術,就是通過聲音傳遞情感,與欣賞者達成共鳴等。良好的聲樂表現力是需要審美作為依托的。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使學生明確何為美,以及如何創造美,但在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對技術層面的整理與教學遠較情感方面豐富,這也就導致,學生在日后獨自走向社會后,鋼琴等樂器的演奏水平較聲樂演唱水平高,能夠機械的唱出完整的歌,卻不能將情感帶入其中,以及在作品賞析中存在的誤區。這些都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考慮到的。高校聲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必然性,也有必須性。盡管對于聲樂教學中加入審美能力教學已經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審美教育的認知度不高,且缺乏審美教學的實踐。在教學中,我國聲樂教學始終集中于技術層面的教學,停留于“基礎能力訓練——教師教唱——情感帶入”等幾個階段,當情感的帶入都可以作為一項教學環節進行講解時,已經意味著一種教學模式的形成,隨著教學模式的僵化,人們反而會忽視了對審美工作的挖掘。除此之外,教師受制于自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對于審美教育的展開缺乏明確的、具體的認知,在實踐方面有所欠缺。基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審美教育在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聲樂教育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
1、提高對審美能力的重視程度
在教學中,首先就要提高對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認知,這是展開審美教育工作的前提與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到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意識上有所關注,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進行方式方法的探索,也才能全面推動審美教育工作的展開。提高審美能力,就要先從源頭入手,去探究聲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其中所蘊含的美,只有將聲樂進行明確的定位,加之深入的挖掘,才能全面提高對審美能力的認知與感悟。
2、挖掘聲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聲樂藝術實際上就是通過聲音和樂器——這些音樂語言,為我們傳遞一種情感、講述一段故事。正因如此,在聲樂教學中展開審美教育,首先就要挖掘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并且不自覺的走進作者所設定的情感中。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言的描述,帶領學生進入到聲樂學習中,因此,教師要不斷修煉自身的語言素養,在教學中用優美簡練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音樂中,才能使其中蘊含的情感被充分表達出來,再給予這些情感與前輩音樂工作者對話,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意境。
3、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發展的緩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組織存在問題。在聲樂演唱中推進審美教育,就要求教師能夠全面提高自身素養。教師素養的提高,對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一就是教師根據自身的體味,將“美”的信念傳遞給學生,帶領學生逐漸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教師不僅要告知學生什么是美,并且要告知學生如何去欣賞,如不同的樂器有什么樣的特點、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有哪些特點等,這些較為基礎的知識都需要教師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呢養成欣賞聲樂表演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很多時候美的感悟不是單憑教師的講解可以實現的,更多時候是教師在日常表現出來的素質影響到學的審美判斷。
4、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聲樂教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賞聲樂的美不僅要對聲樂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更要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底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高校審美教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實現審美所具有的綜合素質首先包括對樂器的了解、對聲樂基本知識的了解;然后是在面對具體作品時,要關注到作品的國家、年代,作品所講述的故事以及流露出的情感。在學校聲樂教學中,可以適當補充這些知識的教學,包括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是要不斷擴寬學生的視野,進行策略性思考,實現教學目標的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其具備審美能力的基礎,能夠全面推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聲樂教學中增設專門的欣賞課程或者在教學課堂直接進行引申,加入一些文化知識的傳遞與講解,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審美能力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環節。
三、結論
整體而言,在高校聲樂教育中加入審美教育是聲樂教學發展的必須。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豐富教學技巧,將美傳遞給學生。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更多的依賴于綜合素質的提高。聲樂教學絕不僅僅是演唱及演唱技巧,而是要對蘊藏其中的情感及創作動機、故事等用音樂表達出來,達成與聽眾的共鳴,這也是聲樂稱之為藝術的內涵所在,因此,聲樂的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反復的練習中。
參考文獻:
[1]趙明明.在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J].音樂大觀,2014,12(8):52—53.
[2]王雷.音樂院校聲樂教學中的音樂審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樂創作,2016,19(2):71—72.
[3]李瓊.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樂,2015,11(5):136—137.
作者:王思維 單位: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第二篇: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探析
摘要:
音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旨在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綜合能力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根本宗旨。通過分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分析與挖掘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入審美教育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審美教育;具體對策
音樂是一門獨特的情感藝術,它可以通過美妙的聲音,節奏的韻律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智慧,進而提高人的審美觀,美化人的行為。小學音樂教育是推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小學生獲得獨特審美感受的關鍵與核心,因此,在小學階段,我們要始終關注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注重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并樹立樂觀向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根本上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現實價值與深遠意義。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推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積極實踐審美教育是提高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實踐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傾聽了解與感悟音樂的內在美,體會音樂旋律與節奏的變化之美與跌宕之趣,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與極高的音樂感知能力,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積極實踐審美教育是激發學生創作潛能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促進小學音樂教學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音樂想象與聯想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回味音樂的同時調動聯想與想象,或是在頭腦中描繪一幅美好的圖畫,或是積極構思自己的“音樂小調”,使學生從小養成積極思考與主動創新的良好虛席習慣,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與進步。第三,積極實踐審美教育是增強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一般來講,小學音樂教學在有意識、有目的地實施審美教育時必須調整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從而為審美教育的普及提供優質的教學環境。其中,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教師經常會選用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情況,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與綜合能力。第四,積極實踐審美教育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前提與基礎。興趣使學生的導師,只有全面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與欲望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勁頭,有效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機、高效滲透審美教育能夠靈活課堂教學氛圍,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新奇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有效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小學生心中埋下熱愛音樂的種子,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接觸音樂、感受音樂與學習音樂。
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推行審美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音樂教學環境,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從學科屬性上講,音樂屬于人文藝術教學的范疇,更加需要去積極構建輕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從而使學生放飛音樂想象力,并調動聽覺器官去感知美妙的音樂世界。比如,在音樂鑒賞課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與設備、并根據歌曲的主要內容與節奏變化選擇相應的影像,讓學生徜徉音樂世界中并體會音樂試圖描繪的美好世界,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精心選擇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
音樂教學內容是傳遞音樂美感與推行審美教育的基礎與前提,合理、科學、新穎的音樂教學內容能夠喚醒學生的音樂潛能,注重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審美教育是一個復雜、綜合的教育體系,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能力,如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感悟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全面了解音樂的情境美、韻律美、格調美、節奏美等,因此,教師要立足音樂教學任務與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音樂教學內容。我國民族眾多,音樂教學資源豐富,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的特色音樂引入音樂教學課堂,鼓勵學生去分析各個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以及風格特色,滿足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渴望,使學生從不同的音樂種類與多樣的曲風中體會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產生心靈與情緒上的音樂共鳴。
(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與機會,提升學生審美表現能力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欲望,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與舞臺,既增強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與獲得審美愉悅感。比如,在鑒賞“外婆的澎湖灣”一曲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鼓勵小組成員根據歌曲內容與節奏韻律獨立編排舞蹈,并在課堂教學時間通過小組互評與自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角度與多方面的情感體驗,既提高小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與音樂實踐能力,又能夠提升與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
(四)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音樂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該堅持不懈地推行審美教育,將學生審美創新能力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引導學生去創造美與表現美,使學生的個性創作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與展現。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應在把握了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直觀感受音樂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欲望,鼓勵他們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來,以百花齊放的審美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充分調動他們藝術創造的積極性,為小學生創設音樂學習的新天地,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與創新思維,從根本上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素質化、全面化、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小美.小學音樂教學如何進行審美教育[J].科教文匯,2009,(04).
[2]吳敏.小學音樂教學如何進行審美教育[J].考試周刊,2008,(09).841.
作者:戴麗鳳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實驗小學
第三篇: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摘要: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是情感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加強對當代學生音樂審美的熏陶。這就要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要以審美教育為主線指導整個音樂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參與音樂生活、接受音樂熏陶、享受音樂的美。
關鍵詞:
音樂教學;審美教育;欣賞;體驗
學校要做好教育工作,審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審美教育呢?審美教育和德育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句話更加貼切地來形容美育與德育,那就是“美育與德育就像一對親姐妹”。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滲透。審美教育能提高人們對美的鑒賞、對美的追求!它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對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美育還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我們通過音樂教育,運用生動的音樂形象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激動,思想上發生共鳴,從而真正地體驗到美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德育是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總稱。美育包含著德育,德育滲透在美育之中。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探討一下審美教育貫穿整個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一、利用德育因素幫學生選擇積極健康向上的歌曲
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是世界聞名的,為了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選擇歌曲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應該采取以美助德的主張。如《嘎達梅林》《十面埋伏》《花木蘭》《蘇武牧羊》等,這些作品深深蘊涵了我們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深深了解到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所在。《春江花月夜》《百鳥朝鳳》《瑪依拉》等,這些歌曲可以加深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對現實生活的贊美及對美好理想的向往;《黃河大合唱》《國際歌》《我的祖國》等能讓學生感受到抗日救國時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戰斗的場面;等等。這些歌曲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無時無刻地激勵人們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二、教學生唱歌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創造美
(一)首先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歌曲前要先做發聲練習。比如,學生全體起立并且抬頭、挺胸、收腹、提臀,呈兩腳開立自然站姿。這樣便于用好氣息和呼吸;發聲練習的時候,提醒學生將口腔打開,舌頭伸平,抬笑肌,每個音都要從口腔中立起來。這個時候,學生會經常出現因控制不住音高力度而把肩膀抬得很高或者身體傾斜、下巴不由自主地向前伸、呼氣和吸氣時都會有響聲……這些錯誤我們都要及時發現,提醒并加以糾正。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坐姿、站姿就會更加端莊而優美,充滿自信。
(二)優美的歌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對美的感受和鑒賞,約束人的言行歌聲美妙動聽的人,言談舉止一定十分得體,表現出很好的修養。不會粗野,不會亂說亂吼。熱愛音樂的人是用自己的歌聲去表現生活,表現內心的喜悅和憂傷。用歌曲的情緒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師要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熱愛音樂,用動聽的歌聲來陶冶情操,從而提高個人修養。
(三)在歌唱中進一步體驗美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創造性地融合具有生活節奏、生活情趣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愉快地交朋友,縮短心理距離。通過抒發情感歌唱的魅力潛移默化、感染、陶冶等方式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音樂帶給自己的高層次情感。
三、寓教于樂與德育相互滲透
“寓教于樂”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美育是通過對美的認識,理解而起作用的。人在美的觀念滿足中得到愉快,得到精神享受,同時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依靠優美動聽的音樂本身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礎。例如,《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演唱起來輕快活潑,表現出一種人們載歌載舞的愉悅之情。通過歌詞和曲調使人們認識到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五十六個民族關系著整個國家的命運。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大到國家,小到集體,我們都應該團結一心,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從而激發了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優秀的民族音樂滲透著民族文化精髓。一曲《黃河大合唱》激發了多少抗日熱情。聽過古詞《滿江紅》的人也無不被其壯懷激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所震撼。我們通過學習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強不息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四、美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集體主義
精神音樂教學有利于向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音樂課堂上的合唱、合奏以及課外各種形式的合唱比賽等都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對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和團結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每個參加合唱、合奏的學生通過統一訓練在樂曲的表演上形成統一的節奏。團隊的成員們(學生)在一起相互配合、團結合作表演出和諧的聲音、均衡的聲部,一致的速度與力度。每個人都要自覺地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力度、情緒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形成一個具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情感的集體。學生通過合作最終都會自覺、自愿地接受紀律的約束,從而有利于培養他們遵守紀律、協調統一、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結語
總之,一名音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既要掌握審美素質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還要逐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觀念和道德情操。通過美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同時,能夠讓他們更加快樂地成長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于秀蓉.小議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9):149.
[2]歐占枝.談新理念下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1):138-139.
作者:王靜冬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