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是為了更好的促使學生們全面發展,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動他們向社會傳達積極的正能量。而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德學科,貫穿于學生們的所有學習階段,因而它對于學生們的影響程度和范圍都會直接反映目前的教育現狀。在傳統的教育理念當中,應試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們考試所取得的分數,對于他們人格的發展卻沒有足夠的重視,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語文課堂當中缺乏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滲透,也就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因而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加入美學教育的內容,這樣能夠真正使學生們在感受和品味美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因而在本文當中,我便會結合自己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來具體分析這一問題,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借鑒的作用。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我們都非常熟悉一句話,那就是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語文教學當中也是如此,本身語文學科就是為了多方面培養學生們健全人格的一個門類,因而引導學生們挖掘教材當中的美不僅能夠使學生們感受到美,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就語文教材當中的文章的種類來看,大量的古詩以其獨特的魅力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其中的美也就值得我們去挖掘和體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為了培養品德高尚的君子,因而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們發現和發展人性的美也就成為其最為重要的一個內容。比如在學習《贈汪倫》的時候就可以使學生們感受到友情的力量。當然在語文教材當中還有許多對于自然景物的描述,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使學生們領會文字的魅力和自然的美。比如在學習《登鸛雀樓》的時候,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能夠使我們感受到黃河雄渾和奔騰的意境,使人們感受到它的震撼。所以教師在進行教材研讀和課堂傳授的時候,就需要充分挖掘這些美的元素,這樣才能夠真正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同樣的語文和文字在不同人的眼中就具有不同的含義和景象,這是由于每個人對于文字的理解和體會都有所不同,這也才成為了語文和文字的魅力所在。所以說在語文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們的想象力要比培養他們的記憶和背誦能力更加重要,所以教師就應當更加準確的去把握文章當中的意象,這樣才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們進入到對于語文的學習當中,也才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習語文的趣味性。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們描述一下他們眼中的月亮和月光是什么樣子,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他們和霜有什么異同。通過這種思考和討論的方式,學生們能夠體會到自然景物的美。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再對詩的內容進行講解,不僅能夠使他們對于語文知識有更加深入和細致的了解,同時還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們的想象力。因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他們體會到文字背后蘊含的魅力,同時還能夠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因而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式。
(二)加強朗讀,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教材的語言美
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美是一種能力,它能夠給平淡的生活當中增添許多的樂趣。況且在小學教育階段當中,學生們的思維和語文能力正處于待開發的階段,因而對于他們的培養就需要更加重視其全面化發展。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并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構想力,因而教師就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有意識的使學生們感知到美的元素。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在傳達文章內容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板書的形式使他們體會到美的存在。況且小學生對于文章的記憶更多停留在背誦上,因而通過理解文章內容才能夠使枯燥的文字更加以語言美的形式傳達出來。所以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對感官影響和刺激的作用,通過播放一定的視頻使學生們對文章描述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背誦和理解會更加簡單。當然也可以通過音頻配樂的方式進行配樂朗誦,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們的感官參與,同時也能夠使他們融入到作者所描繪的語言和場景當中。因而加強朗讀并通過輔助性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們的審美感知能力。
小結
本文是基于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和相關的審美教育知識的了解展開的,在文章當中我首先說明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之后則又從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加強朗讀,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教材的語言美這兩個角度分析了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途徑。然而宥于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在文章當中我并未能夠就相關問題進行全面詳盡的論述和闡釋,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慶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考試周刊,2012,(41).
[2]葉美玲.淺說小學語文中的審美教育[J].考試周刊,2009,(18).
[3]朱鳳鳴.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初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4).
[4]劉統江.把學生引入美的海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J].甘肅教育,2000,(4).
[5]謝佩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5,(9).
作者:唐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