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關注,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的素質、能力,提示“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自然與審美”“審美與教育”這數者之間的邏輯“鏈條”。而審美教育是指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那么,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嗎?
一、審美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語文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學生要“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所以說,文學欣賞需要語言知識、寫作知識、文史學知識,這與語文教學的智育任務是契合的,不懂詩歌的文體知識,就不能很好地欣賞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含蓄美、節奏美;不懂得格律知識,就難以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對仗美和音樂美。審美教育要培養人們的審美直覺感知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語文能力的提高。如寫作能力,審美教育就可以促進這種能力的提高。一個學生如果對繪畫美有較高的鑒賞能力,能夠看出畫中“經營位置”的適當、主體與背景映襯之和諧,能夠懂得為什么有的地方“惜墨如金”,有的地方卻“潑墨如水”,這對作文的構思、布局、材料詳略的選擇都是有益的。學生以課文為范文,從簡單性模仿到改良性模仿,進而到創造性模仿,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有了提高。
二、審美教育是完成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有效手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審美教育又是完成此任務的有力手段。高爾基曾說過:“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美的事物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外層次(形式美),一個是內層次(內容美)。人的美也有內外兩個層次,內層次的美就是“善”,就是“美德”。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寫道:“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看來,藤野先生不是一個美男子,樣子還很滑稽,難怪后面的人會發笑,那么,他有什么值得魯迅尊敬和懷念的呢?當然還是“善”,即藤野先生治學、工作的嚴謹態度,對中國留學生的友情。審美教育就是這樣讓人明白,“美”,并不僅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由于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等特點,寓教于樂,教育能為人們所接受。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美誘人、以情動人,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自由自在的狀態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美學因素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它包含著許多美學因素。因此,藝術是審美教育的好材料。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屬于語言藝術,所以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是審美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有人或許就問,這樣做,是不是削弱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其實,二者并不沖突。“工具性”必然帶來“思想性”,也必然會帶來“文學性”,語言與言語是相通的。我們在讀《小石潭記》時,難道僅僅滿足于解詞釋句嗎?我們還會從美學的角度分析,認識到“空”字是水清的點睛之筆,“影布石上”是水清的證明。“怡然不動”與“往來翕忽”造成了動靜相生的審美效果,“似與游者相樂”表現了作者恬淡、閑適的情趣,整篇文章組成了素淡、恬靜、安閑、冷色調的審美意境。如果我們沒有進行審美教育,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一個語文老師要教好語文課,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是智力因素;又要有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這是思想因素;還要有對職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情、對語文的興趣,這是情感因素。但如果不重視美學因素,不重視合乎美的規律的教學方法,也會影響教學質量。可見,語文教學方法的美對提高教師質量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這種美只不過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美學因素之一。總之,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教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鮑官兆 單位:安徽省樅陽縣義津初級中學